农业科技发展的“演武场”,向来都是在广袤的乡间田野之上;科技志愿服务的“丈量尺”,往往体现在农户的口口相传之中。
在三明,活跃着一支支科技志愿服务队伍,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耕,走进农业企业带来技术,以赋能乡村振兴、助力科技惠民为己任,为种业发展跑出“加速度”提供了源源动力。在他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标签,那就是“三明市科技志愿服务团”成员。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市科协院士专家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林惠琴是科技志愿服务团的老成员了,在她看来,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是一项很有必要且极具意义的活动,志愿者们可以深入基层了解农户及企业的迫切需求,面对面、手把手地将技术和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科技志愿服务团队的组建并非一蹴而就。
2015年6月,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市科协发挥科技群团优势,依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服务活动,重点推出了“打造中国稻种基地科技志愿服务行动”项目。随后于2019年5月,在全省率先组建“三明市科技志愿服务团”,并于2021年3月创建了“三明实践智惠行”科技志愿服务品牌。自此,我市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正式步入正轨,科技志愿服务工作走向规范化。
与此同时,市科协在科技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以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为抓手,逐步将团队规模从成立初期的100余人发展到如今的2000多人,从院士专家到基层农技人员,越来越多学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学生纷纷加入到科技志愿事业中,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志愿者队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志愿服务队伍的不断壮大,科技人才优势的日渐凸显,让三明市科技志愿服务团在推动三明种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等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
志愿者们穿梭在田垄之间,行走在泥泞之中,先后协助我市建立了9家水稻种业院士工作站,引进4位院士及100余名专家团队落地指导,帮助培育百余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14亿多亩;在农村生产一线开展志愿活动,累计服务种业基地、企业、种植户等2.8万余人次;推进“千会帮千村”结对帮扶行动,实现全市各县区全覆盖指导帮扶……一次次志愿服务行动,一项项志愿服务成果,正是三明市科技志愿服务团将技术服务扎根在土壤深处,科学理念深植在群众心中的生动诠释。

此外,随着志愿服务“传、帮、带”三位一体帮扶模式的持续推进,为三明培养了一批扎根基层的种业技术人才,切实增强了我市种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福建省福瑞华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福建省福瑞华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靳丽介绍,公司研发团队依托院士专家的科技支撑,双方协作选育的“福香占”优质稻新品种获得了2020年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稻)金奖,并于去年在将乐县大面积推广种植,带动经济效益达2.4亿元。
“科技志愿者们将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和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带到我们身边,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和创新效率,大大降低了科研投入的成本,企业发展的动力更足了。”科技志愿服务的深入让靳丽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来源:三明日报(记者 梁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