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霏霏,带着些许凉意。也恰逢记者节即将来临,11月2日上午,笔者来到位于将乐县水南镇雪洞路的张荣寿家,他家走道的一面“新闻墙”引人注目,墙上张贴着多年采写的各种媒体见报的新闻作品,他如数家珍地向笔者介绍这些新闻作品背后采写的故事……

走进张荣寿工作室里,随处可见各类书籍。二尺宽的小方桌上,还有许多杂乱的书稿,他许多采访的信息都在这里写出来。究竟写了多少篇文章,他已经记不太清了,“我的见报剪贴本到去年已是第63本了。我这个人有个脾气,不服输,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笔者翻看张老这些有的纸张发黄的新闻集,20多年前的文字,如今再读,一点不过时,文风颇接地气,文字通俗易懂。又有谁能想到,本来是个普通村官,却把业余做到“专业”,把“专业”做到忘我。
曾连续24年担任将乐县水南镇水南村村官的张荣寿28年如一日,利用业余时间采写新闻,先后在《中国人口报》《中国信访》《福建支部生活》《三明日报》等省内外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篇,8次被三明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多次受到将乐县委宣传部表彰。因此在水南镇,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称呼他“张记者”。最近,他正在整理自己的新闻作品,准备出版新闻专辑《耕山集》。
张荣寿今年66岁,是放牛娃出生,当过兵,退伍回乡后当过派出所联防队队员,开过饮食店。因人缘好,为人正直,又肯为百姓说话办事,曾连任过村支书,担任过24年村干部。
“张记者”的头衔虽然只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但他却乘持了新闻工作者“铁肩担道义”的职业操守。村里的乡亲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或有什么正当的利益诉求,只要找他帮忙,他都尽力而为,乐于相助,为乡亲们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水南村四班巷排污管堵塞,污水溢上路面,臭气冲天,过路群众叫苦不迭,半个多月无人管,张荣寿便拍了张图片新闻,经《三明日报》采用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排污管堵塞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说起新闻写作,张荣寿说纯属于偶然。1994年张荣寿成功调解了一起村民宅基地纠纷案,觉得这个案例对指导农村基层矛盾纠纷很有借鉴意义,便尝试着把把这个案例写成新闻《三次调解》,然后找到县委报道组虚心求教,经修改后被《三明日报》《人民调解》等报刊采用。尝到采写新闻的甜头后,张荣寿便时常忙里偷闲,利用业务时间采写新闻。为了不断提高新闻采写水平,他多次参加《福建日报》《三明日报》举办的新闻培训班学习,并买来新闻写作方面的书籍认真研读,并在采写新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新闻写作技巧。2005年6月21日,将乐遭受洪灾袭击,光明乡受灾严重,道路塌方,交通中断。为了及时将灾情报道出去,张荣寿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只身爬山涉水5个小时赶到光明重灾区,冒着酷暑,忍着饥饿,拍摄了10多张当地干部群众抗洪救灾、重建家园的新闻图片,次日便被《三明日报》《农民日报》采用。当他回到家里时,却发现家中的磨浆机、黄豆和价值1万多元的摩托车由于没有及时转移而报废。
如今,张荣寿退休后,有了更充裕的时间从事新闻写作,便主动承担起了水南镇的人口与计生和县内交通安全新闻稿件采写任务,今年来已在各类报刊发表人口与计生和交通安全稿件20多篇。张荣寿所在的水南村,地域分布广,人口密度大,是个盛产新闻的地方。只要一听到有什么新鲜事发生,他就立即带上相机和采访本,驱车前往采访。回家后便伏案写稿、发稿,有时为了一条新闻直忙到深夜,并连夜发稿。每次采访回来,他都要及时把稿子发到报社的编辑信箱才放心睡觉。张荣寿如今虽已过花甲之年,但为了提高新闻采写水平,他仍不忘“充电补脑”,经常学习到深夜,还通过自考拿到了大专文凭。
将乐县委报道组组长沙观球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三明日报》的老通讯员们还在坚持新闻写作的屈指可数,而张荣寿老师是最难得的一个。”(郑承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