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批“福建好人榜”三明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三明文明在线-九游会俱乐部

 九游会俱乐部-九游会网址j9 最新要闻 工作指南 创建活动 道德建设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我们的节日 市民教育 图片新闻 理论探索 多彩三明
九游会俱乐部-九游会网址j9
  您所在的位置:九游会俱乐部-九游会网址j9 > 公告公示
  

2025年第一批“福建好人榜”三明候选人 

  建议人选公示 

  根据《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关于开展“福建好人榜”先进典型人物宣传选树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现将我市拟推荐2025年第一批“福建好人榜”候选人名单及事迹进行公示。在此期间,欢迎群众来电、来信,向中共三明市委文明办反映情况。 

  公示时间:2025年7月11日至7月17日(5个工作日)​ 

  联系电话:0598-8091271 

  来电时间:公示期间上午8:00—12:00、下午15:00—18:00 

  来信投递:三明市委文明办宣传教育科(三元区红岩新村18幢408室),邮政编码365000 

中共三明市委文明办 

2025年7月10日 

 

郑华平:17年点滴“小爱” 诠释人间大爱 

  郑华平,女,汉族,198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永安市供电公司女工委主任、调控中心副主任。 

  她是典型的80后、基层供电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是三明市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更是留守老人眼中的“好闺女”、儿童心中的“爱心妈妈”。她用17年的默默奉献,播撒点滴“小爱”,汇聚成一束微光,照亮了红土地,在平凡中书写着大爱篇章。 

  一声“爱心妈妈” 化留守为相守 

  2008年,郑华平初次接触“捐资助学”,便深深被斌斌的故事触动。斌斌自幼失去双亲,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极其困难。郑华平当即决定资助斌斌,不仅每月提供生活费,还时常带去生活用品,确保他得到充足的营养。在她的关爱下,斌斌从沉默寡言变得开朗乐观,2023年更是顺利考上大学。郑华平不仅为他垫付了大学学费,还让他第一次过上了生日,穿上了人生的第一件羽绒服。这17年间,郑华平共资助了多名学生,善款总额超过6.2万元,被评为三明市最美“雏燕关爱·爱心家长”。 

  一句“像我闺女” 开启十年牵挂 

  除了对儿童的关爱,郑华平还深深牵挂着孤寡老人。2013年,她在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了残疾孤寡老人廖功光。老人的生活环境简陋,电线老化,生活极为不便。郑华平不仅定期帮他打理家务、买米买菜,还自掏腰包为老人更换了老旧线路,设计了便于操作的照明开关。更重要的是,她经常陪伴老人聊天,给予他精神上的慰藉。 

  “平平像我闺女!”廖功光的牙齿已经掉了许多,咬字不清,但还是重复了许多遍。“这些年,平平像女儿一样照顾,不嫌我们脏,也不嫌累,只要看到她来,心里就踏实了。”10多年来,郑华平还和5位孤寡老人长期结对帮扶,她的细心照顾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老人们对郑华平多年来的细心照顾,形成了一种习惯和依赖。 

  一盏“孤灯微光” 照亮一片大山 

  在工作上,郑华平同样是尽心尽责。她了解到永安市部分水电站维护供电线路困难,便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利用节假日走遍了辖区内26家35千伏水电站专线,开展联合巡视检查,及时消除设备缺陷,确保水电站发电上网安全。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各类抢修复电、保电服务活动,研究电网特性,减少电网故障对用户的影响。在她的带领下,单位里涌现出了许多好人好事,越来越多的员工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中。 

  截至目前,国网永安市供电公司已有500余名职工加入了“双满意”(永安光明先锋)共产党员服务队和电网志工志愿服务队。郑华平始终利用周末和业余时间,组织大家拾捡垃圾、关爱聋哑儿童、陪伴心语星学校特殊儿童……她的一缕“微芒”,因为有爱,汇聚成了万家灯火,不仅照亮了大山,也成为了更多人向上的光。她用17年的点滴“小爱”,诠释出了真正的人间大爱。

 

 

林首水:信守承诺守护英雄30余载 

  林首水,男,汉族,1949年11月出生,群众,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武陵乡红君村村民。 

  30多年来,林首水牢记父亲嘱托,为了一句“战士没有家,我们要为战士扫墓”,坚持为革命烈士刘元嵩祭扫墓碑,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烈士找到亲人。为了一句承诺,坚守了几十年,并将这份承诺传承给子孙,充分展示了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高贵品质。 

  林首水2021年12月荣获大田县第三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2023年12月,荣获三明市第六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守护英烈,代代相传 

  林首水的父亲林通道是大田县第一个党支部的接头人,也是烈士刘元嵩的战友。从记事开始,林首水就常听父亲讲刘元嵩烈士的故事。父亲说,刘元嵩烈士牺牲的时候,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所以,他要像守护自己的亲人一样守护这个为国捐躯的英雄。 

  刘元嵩烈士是江苏常州武进人,生于1924年。新中国成立后一年,1950年,刘元嵩任副连长,负责福建漳平厚德村剿匪工作,他冲锋在前,但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6岁。林首水的父亲眼睁睁地看着战友牺牲,但是当时通信不便,无法联系到他的家人。战友们只能把他拉回与厚德村相邻的大田县武陵乡,葬在百束村。从小的时候父亲带着林首水给刘元嵩烈士扫墓,到父亲离世后,林首水带着下一辈继续给烈士扫墓,几代人风雨无阻默默坚守,坚持了74年。 

  迁修墓碑,告慰英烈 

  从1984年开始,林首水便与刘元嵩生前战友一起为烈士守墓。2004年3月29日,刘元嵩生前战友俞志南带领林自寿、林英才等6名老同志到武陵乡百束村勘察墓地,准备为刘元嵩重修墓碑,并在武陵成立由俞志南担任组长,林英才、邱清和、田是钟、林自寿等人为成员的复修领导小组。2004年9月5日,俞志南、邱清和、林英才三人再次研究扩建设计和墓碑重制设计,决定林首水负责修复,相关修建费用共同出资筹集。2005年1月,刘元嵩烈士墓重修完工。林首水与俞志南、林英才等人按照大田县的传统风俗习惯,选个吉日,重新立了墓碑,举行了简单的祭奠仪式,宣读祭文,以告慰刘连长在天之灵。 

  2023年,大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为了让烈士能够有更好的安息环境,在烈士陵园新建烈士集中安葬点,将全县零散烈士墓迁移安葬到此处,进行集中管护,其中也包含刘元嵩烈士的迁移。因林首水和家人对刘元嵩烈士怀有浓厚的情感,对烈士墓迁移心存顾虑,后通过工作人员答疑解惑和安葬点情况的详细了解,于2023年12月23日,携家人一起将刘元嵩烈士的英灵迁移至大田县烈士陵园安息。 

  探寻亲人,信守承诺 

  在守护英雄的过程中,林首水一直想方设法为烈士寻找亲人。在2021年的时候,大田融媒报道了林首水一家为烈士守墓的事迹,引起了多方关注,在众多的爱心人士、志愿者的努力下,寻访到了刘元嵩烈士的家乡武进区孝都大河小刘家村,找到了其堂弟刘元喜。虽为烈士寻得亲人,但由于烈士直系亲属已都不在世,堂弟刘元喜年事已高,林首水还在继续承担着守护烈士墓的使命。如今,刘元嵩烈士墓虽已迁至县烈士陵园集中管护,但林首水依旧信守承诺,今年3月16日,他带着儿子、孙子和孙女特意从乡下赶来扫墓,为刘元嵩烈士敬献鲜花。他说,和平安定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记住他们、缅怀他们、守护他们是他应该做的事,也教育自己的后人要继续不遗余力地守护着这座烈士墓。 

 

清流小伙飞奔跳海勇救落海母子

    杨明,男,汉族,1992年7月生,群众,三明市清流县灵地镇杨源村村民。 

  2023年8月7日下午,在泉州石狮黄金海岸,一对母子在礁石上拍照不慎落入海中,杨明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海中,救出落水母子二人,获得在场群众连连点赞。 

  2023年8月7日石狮市公安局为其颁发见义勇为确认证书;被福建省委文明办授予2023年度第四季度福建见义勇为好人。 

  母子不慎落海 海中呼救 

  2023年8月7日16时许,一对母子在石狮市黄金海岸的礁石上拍照,男孩脚一滑掉入海中,救子心切的母亲也跳入海中,母子抱在一起但都不会游泳,湍急的海浪很快把他们打到深水区。“救命、救命……”听到呼救声,同在礁石上拍照的几名游客,苦于不会游泳,加上当时的海浪也比较大,不敢贸然下海营救,只能远远地注视着。 

  不惧湍急海浪 勇救母子 

  “快,有人落水了……”此时,远在200多米处乘凉的杨明听见呼救声急忙跑了过去。“听到呼救声也就一两秒钟,我就冲了过去,没有时间多想,第一反应就是救人。”杨明说,刚到礁石上,他与另外3个男子手拉手试图将这对母子拉上来,因海浪太大无法够到人。“危险,带上救生圈再下去。”岸上有人带着救生圈边喊边赶过来。“来不及了”!此时情况万分紧急!杨明毫不犹豫跳入海中。海浪一个接一个袭来,加上在海边快跑200多米,杨明体力有点不支,他没有放弃,鼓足劲儿向那对母子游去,十米、五米、三米、一米……终于,他靠近了落水的母子。因为在水中,杨明无法同时抱起两个人,他只能顺着海浪拍打的方向,艰难地将母子慢慢地往岸上推。快游到岸边时,另一个小伙赶来帮忙,和杨明一起,将人拉到沙滩上。落水母子被救上岸后,虽喝了些海水,经过简单处理和休息后并无大碍。 

    挺身而出救人 群众点赞

  “这个小伙子确实很勇敢。海浪那么大,万一有什么闪失,自身难保。”“有没有暗礁谁也不知道,加上那么大的浪,一般人不敢轻易跳下去。”“那天海浪很大,在礁石密布的海域是非常危险的,一个海浪袭来,如果打在人的身上,身体极有可能会触碰到礁石上,发生危险。”谈及当时的救人场面,在场的游客纷纷对杨明竖起了大拇指。 

  回想当时情形,妻子黄女士心有余悸,热泪盈眶地说:“我觉得杨明很勇敢,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人被救上来后,细心的群众发现杨明手臂被石头划伤了,于是赶紧递上矿泉水。“这点伤没什么,回去上点药就好了,只要母子俩安全就行。”杨明说。 

  杨明在千钧一发之际,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临危不惧,用善举挽救两条生命,用行动为他人生活带来希望,让大家感受到满满正能量。 

 

  

 

马欢欢:执法为民守初心,温情书写巾帼担当 

  马欢欢,女,198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人民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庭庭长,一级法官,入选全省法院调研人才库。 

  她扎根司法一线13年,审理及协助办理各类案件850余件。2019年5月,她组建全省首个“背包法庭”巡回普法,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先后开展巡回审判300余场次,普法宣传活动200余场次,有10余篇调研文章在全国、省、市研讨会获奖,3篇案例入选福建法院典型案例。她主动对口援疆工作,化解矛盾纠纷50余件,用温情呵护良善,书写巾帼法治担当。 

  2022年3月,她入选全市法院系统首届“大爱三明·巾帼法官风采榜”;2023年8月,获得“三明市优秀青年志愿者”;2023年12月,获得全市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个人;2024年3月,获得福建省“全省政法系统最美女法官”。 

  立足本职工作,传递司法温情 

  一个法槌、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张便民联系卡、一个便携式打印机、一组法治宣传套餐装进背包,泰宁成立全省首个“背包法庭”以来,马欢欢常常背着这个背包,调解纠纷、普法宣传、警示教育,把便民高效的司法服务送到百姓身边。2023年10月27日下午,马欢欢将背包法庭“背”到某村村部会议室,面对长达二十年因拖欠林地承包费的纠纷,通过倾听双方当事人意见,她了解到纠纷产生的根源是双方对山场的四至范围、林木归属有争议。经她耐心引导,双方就争议问题重新达成了意见,纾解当事人的心结,三天后,被告丁某一次性补交拖欠十年的林地承包费。十多年,干练的她始终满腔热忱,一接到诉讼电话,她习惯性背起背包,第一时间赶到林区、田间或是偏远的乡镇村落开展工作。“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她常说:人民法庭是最接近群众的地方,我们要努力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公平与正义。2022年6月,央视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报道“背包法庭”司法为民故事。2022年来,她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背包法庭”服务站,开启“订单式”普法新模式,开展送法进校园、进社区等普法活动30余次,获评“全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她还组建了“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站”,开展“爱心家长”结对帮扶、《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专题宣讲、家庭教育指导等活动,成为孩子们信任的“法官妈妈”。 

  敢于探索创新,开拓工作新局面 

  在生态环境审判庭岗位上,她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确保生态旅游司法保护干在实处。2018年,她在全省首创“大金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中心”,入选福建法院生态环境司法“十大创新亮点”,为破解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难题和促进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样本。2019年,她又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修复失信惩戒机制,为促进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支撑,该举措被人民法院报、福建法治报头版等多家媒体报道。2025年2月,马欢欢翻开一起滥伐林木的案卷,她敏锐认识到:程序正义还需要静候判决,然而春风并不待司法时钟,该怎样让当事人在最佳时节植树造林呢?深思后,通过与合议庭成员合议,引导当事人和检察机关提出申请,她创新裁定“先予执行”,要求当事人在判决生效前完成植树造林。同时,聘请案发地村干部作为生态修复监督人,对当事人的生态修复履行情况进行现场监督、定期巡查、按期回访,持续跟踪确保树苗成活率。从个案到机制,她又牵头制定《生态修复监督人制度》,全省14名生态修复监督人“上岗”,有效破解了生态修复时效性、长期性、难修复的瓶颈。 

  这些年来,面对工作中的新问题,她总是冷静执着、积极思考寻求好方法。行而不辍,终有所成。2017年,她撰写的《环境污染案件“行刑衔接”有效监督机制的完善》荣获全国法院学术研讨会二等奖,2025年,她撰写的《生态修复量刑情节司法适用困境与纾解》荣获全省法院生态环境司法优秀调研报告。2023年初,马欢欢带领生态庭开展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专题调研,部分非遗传承人提出在进行非遗传承教学、练习时缺乏保障,发生人身、财产损失不知道怎么办。针对这一难题,她主动对接相关部门,创新性地引导主管部门为泰宁县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购买“公益性保险”,借助保险公司的风险防控能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穿上“防护服”,服务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创建国家级文物保护示范区。 

  主动请缨援疆,续写闽玛山海情 

  2021年9月,她主动请缨参加对口援疆工作,成为三明法院首批援疆的女干警。入疆工作后,她努力克服水土不服,气候干燥等困难,积极转换角色,将“背包法庭”工作模式带到玛纳斯法院,把司法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她主动下沉一线进村入户,到辖区北五岔法庭接访当事人,做好案件判后答疑工作。2021年11月,在一起委托养羊合同纠纷案件中,在了解基本事实后,马欢欢采取“面对面”沟通,“背对背”调解的方式,讲起因、谈损失、分责任,从相邻关系到民族团结一家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双方就赔偿价款达成一致意见,成功化解了纠纷。在工作中,她积极学习玛纳斯县法院“玛河有道,玉律鉴明”的文化品牌,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将文化品牌建设与审执工作深度融合,聚焦质效提升,助推玛纳斯法院名列2021年度基层法院综合工作考核得分第一名,为闽玛交往交流交融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镛:七旬哥哥不离不弃照顾残疾弟弟二十余载

  王镛,男,1952年9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退休干部。自母亲去世后,王镛毅然接过照顾智力残疾弟弟的重任,二十年间,他无微不至,无怨无悔。从日常起居到健康护理,王镛都精心照料。弟弟虽身有残疾,但在他的关爱下,生活得几乎与常人无异。 

  王镛,2016年5月被三明市委文明办、市妇联评为“三明市最美家庭”,2018年10月被三明市委、市政府评为“三明市文明家庭”,2021年5月被福建省妇联评为“福建省最美家庭”,2023年12月被三明市委文明办、市社会志愿者协会评为“三明市四星级志愿者”。 

  勇于承担家庭重担

  王镛一家原居莆田仙游,长期租房度日。1977年,父亲离世,家中留下年迈的母亲、两个年幼的妹妹以及残疾的弟弟。王镛的弟弟王镇在周岁时因脑炎导致智力残疾,无法言语,视力模糊,直至9岁才学会走路,生活完全依赖他人。 

  面对重重困难,王镛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幸运的是,他的单位三明化工总厂机械厂伸出了援手,不仅帮助解决了大妹妹的工作问题,还为他们分配了住房,并将全家户口迁至三明,同时安排母亲在食堂工作,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2004年,母亲病重,临终前将弟弟王镇托付给王镛。王镛与妻子郑重承诺:“妈,您放心吧,只要有我们一口吃的,绝不会亏待弟弟的!”自此,王镛夫妇全心全意地照顾弟弟,无论生活起居还是健康护理,都倾注了无尽的心血。 

  无怨无悔全力照顾 

  自母亲离世后,王镛夫妇便全权接手照顾弟弟,这一照顾便是二十年。弟弟生活无法自理,因此,王镛夫妇需像照料婴儿般细心呵护他,包括洗脸、喂食、如厕、洗浴、理发及修剪指甲等日常琐事,而王镛从未有过半句怨言。 

  由于弟弟牙齿无法咀嚼,王镛便将食物煮得软烂,再细心搅拌,确保肉、蛋、水果、蔬菜等营养均衡。为防弟弟长期卧床导致四肢僵硬,王镛夫妇每日早晚都会扶他走动,活动筋骨。对于弟弟的冷暖不知,王镛更是时刻关注,每日为他洗浴、更衣,勤洗被褥,并根据季节调整室温,确保弟弟舒适。 

  弟弟没有如厕意识,王镛便定时带他上厕所,甚至半夜也会叫醒他。2016年,弟弟患上甲亢,需终生服药,王镛便在日历上标记服药时间,确保从不出错。邻居们都夸赞:“王镇虽不能自理,却是个干净人,这都多亏了他哥哥。” 

  长兄如父不离不弃 

  面对有人建议将弟弟送入养老院的提议,王镛坚决拒绝,他表示:“只要我活着,残疾的弟弟就由我来照顾。”王镛夫妇的辛勤付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考虑到他们年事已高,居住在步梯房9楼颇为不便,政府伸出援手,为弟弟争取到了低保和一套带电梯的50平方米的廉租房。 

  在照顾弟弟的过程中,王镛磨砺出了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热心。退休后,他不仅继续照顾弟弟,还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作为三元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联谊会的骨干成员和区老年大学九九志愿团队的副队长,他发起成立了“近邻帮帮团·王镛服务队”,致力于协调邻里纠纷、解决困难、参与活动、守护安全。十余年来,他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901次,时长高达2135小时。 

  如今,72岁的王镛已坚守照顾残疾弟弟二十年,他的额头刻满了皱纹,头顶也添了许多白发,但这些都见证了他对弟弟深沉的爱。他用实际行动筑起了一道爱的城墙,诠释了手足情深和血浓于水的真谛。

 

来源:三明市委文明办

【】【】【】
主办单位:中共三明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九游会网址j9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