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源头,翠色铺展。在三明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生态始终是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标识。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我市牢记嘱托,将生态优先刻入发展基因,以生态为笔,饱蘸匠心之墨,在城乡大地上细细勾勒——于是,生态之美与产业之优相映成趣,百姓之富与发展之速同频共振,一幅崭新的时代画卷正徐徐铺展。
生态引领 城乡共美
金溪河畔的晨雾还未散尽,跑步爱好者吁志虹已站在亲水平台做着拉伸,眼前是澄澈如镜的河面。“做拉伸时能看到鱼群游弋,深呼吸小城名副其实!”吁志虹感慨道。
去年8月,我市发布2024年1号河湖长令,将乐县以“晒水、议水、评水”三水机制破题,叠加“委员河长”全民共治模式,辖区主要流域和小流域断面、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标准,交出了水生态治理高分答卷!
“晒水、议水、评水”机制实施以来,全市 55个国省控断面、134个乡镇交接断面,皆有领导挂包护航,每月市县媒体的“水质晾晒”,让断面水质、流域交水图、河湖“四乱”整治清单、饮用水水源地状况等数据一目了然,这些摆在百姓眼前的民生账本,打开了水生态治理新路径。
守护潺潺碧水,不过是三明生态画卷中的一抹亮色。
三明历届市委、市政府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深入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全力推动三明城乡大地的生态底色更加亮丽。
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重点园区污水管网明管化改造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系统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一项项扎实举措不断筑牢生态屏障。
时光不负耕耘者。2024年,全市6个县空气质量位列全省前十,19个国控断面首次实现全域优质水。如今的三明,天蓝、水清、地净,好似一幅流淌的山水画。
生态的画笔,同样描摹着乡村蝶变新图景。
以绿为底,我市推动乡村与城市共赴美丽之约: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交流中心架起连心桥,上趣智业、跨界自造等台湾团队带着巧思而来,让古村落的木窗棂映出新光影;几十条乡村振兴精品线路如彩练缠绕山间,
激活了乡村发展新动能;三元区、泰宁县成为闽台合作的样板,越来越多村落跻身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每一项举措都是对生态底色的精心呵护,每一个成效都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见证。
三元小蕉村的水杉与镜湖相映成趣,风光如画;尤溪桂峰村的青石巷与老房檐古色古香,别具韵味……放眼三明大地,一座座美丽乡村点缀青山绿水间,焕发出别样风采。
产业向“新” 发展提质
入目皆绿,抬首是蓝……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让三明这片土地在自然的馈赠中焕发出持久活力。
依托优渥的生态家底,我市积极培育生态农业,建宁通心白莲、大田高山茶、宁化河龙贡米、三明蜜桔等生态优质产品声名远扬,“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主导产业朝着规模化、集聚化方向迈进。现代种业、精品果茶、生态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土疙瘩”里长出“金宝贝”。
好生态不仅催生了优质产业,还引来了“金凤凰”。
仲夏时节,走进建宁县的明一天籁牧场,云上林海翻涌着绿波翠浪,田园风光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建宁是座天然的“生态宝库”。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明一国际集团依托万亩生态园项目,精心打造出集“牧业 农业 制造 文旅”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田园综合体。
明一天籁牧场总经理范传照介绍,目前,明一生态营养品有限公司5条乳粉生产线及7条液奶生产线均实现生产,明一天籁牧场养殖奶牛5000头,年产鲜奶2万吨,年吸引游客达5万人次,生态价值在产业融合中充分彰显。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三明主动求变,积极培育以氟新材料、石墨和石墨烯、稀土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以生物医药为例: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老区苏区政策优势,我市以“四链”融合为抓手,初步形成“化学药 中药”双链驱动,医疗器械、医美健康等协同发展的“两链 多点”产业格局,成为全国最大的紫杉烷类化合物生产基地、全球含氟医药中间体重要供应基地,草珊瑚、黄精等6个品种种植基地还被认定为“优质道地药材基地”。2024年,三明规上医药企业营收占福建省的18.7%,位居全省第二。
其中,明溪经济开发区汇聚南方制药、海斯福、瑞博奥、海西联合药业等多家龙头药企,集基地、生产、科研、销售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初步成形。去年,明溪县规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产值43.58亿元、税收2.68亿元。
生态与产业和谐共生,奏响了可持续发展的铿锵乐章!
绿里“掘”金 百姓共富
绿色是三明宝贵的财富,更是百姓致富的源头活水。
夏日,三元区中村乡顶太村清凉宜人,20℃左右的气温成避暑佳地。由废弃校舍改造的“顶太学居”民宿,保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室原貌,以怀旧气质和山野情趣受游客青睐。民宿主人谢钰霖说:“在这里,游客可以真正体验‘居山野、观山景、享山趣、品酒酣’的慢生活。”
同是盛夏,泰宁县梅口乡的茶旅小镇里一派生机勃勃。集镇上,茶文化主题浮雕墙、“金蟾护茶”景观与碧波荡漾的金湖相映成趣,千亩茶园缓缓铺展。梅口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江芳介绍,2024年,全乡茶叶产业链产值突破亿元,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茶香里飘出了好日子的味道。
在沙县区俞邦村,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小吃品牌,正着力做优特色旅游,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村子先后获评国家森林乡村、“绿盈乡村”等称号。去年,全村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没有这一方山水,村里哪能做起旅游,青山绿水就是无价之宝!”村党支部书记张昌松说。
…………
立足生态优势,我市蓬勃兴起“森林康养 观鸟休闲、中医理疗、教育研学”等新业态,45个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带动当地群众通过林地流转、房屋出租等方式增收,2024年营业额达20亿元,越来越多百姓捧上“绿饭碗”。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以改革为笔,三明创新推出林票、林业碳票、国有林场“场村合作”等措施,激活林业产能,让林农的腰包越来越鼓,走出了一条用“绿”转型、靠“绿”取胜、以“绿”生金的发展新路。2024年,三明全市林业总产值1377亿元,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7600多元、约占可支配收入的1/3,连绵群山成为了百姓的“聚宝盆”。
依托莽莽林海,我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成金线莲、铁皮石斛、茯苓、灵芝、多花黄精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目前,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480万亩,带动近23万农民参与林下经济经营,2024年实现产值194亿元。
绿里“掘”金,百姓共富。如今,在大田县,茶叶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叶子”;在明溪县,“观鸟热”带动生态旅游新风尚;在清流县,千亩花海带来了赏花经济……
生态向好,产业兴旺,百姓安康……站在新发展阶段,三明将继续以绿为脉,在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的道路上步履铿锵,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书写更加厚重的答卷。
来源:三明日报(卢素平 曾 程 姜光伟 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