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打零工,孩子都长大参加工作了,现在生活很好。”3月27日,在大田县均溪镇一座新建房子里,帮忙挑水泥的严新香笑盈盈地说,她的儿子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当医生,月工资上万元,两个女儿已成家。
严新香今年54岁,均溪镇华坑村人,曾是村里的困难户。早些年,严新香夫妻俩靠打工、务农,贴补家用和养育3个孩子。2013年,严新香的丈夫因脑溢血瘫痪在床,直至2018年去世。其间,家庭重担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
“当时真的很辛苦,好在党和政府一直帮扶。”严新香回忆,这些年,她享受到低保户补贴、光伏发电分红等政策扶持,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奋斗,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2023年,全市共下达中央和省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资金3.47亿元;资助脱贫学生1368名、410.4万元;资助医疗救助对象10.8万人参保,报销3.7亿元;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投资9.39亿元;小额信贷新增贷款3124.36万元,存贷7536.66万元,惠及脱贫户3219户。
在强化动态监测管理方面,我市用好“一键报贫”等平台,健全“两不愁三保障”责任部门联合筛查、干部走访等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制度,有序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和收入信息采集工作。2023年,全市共计组织干部走访29.05万户,推动解决困难895个;通过“一键报贫”平台受理农户申报1519条,下发预警信息35744条,累计标识监测对象18户46人,通过持续帮扶消除返贫风险;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21231元,比增13.2%。
为提升自我造血功能,我市多举措支持脱贫户自主经营、自主创业,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累计投入中央和省市3级产业帮扶资金4407万元,扶持脱贫户发展产业13987户。同时,开展促就业“春风行动”,深入实施雨露计划,为脱贫户提供精准就业信息,助力脱贫人口实现就业增收,共帮扶外出务工脱贫人口19413人。
抢抓政策机遇,我市全面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持续推进9个乡村振兴重点县及欠发达老区苏区县与发达县区在产业配套、绿色发展等方面深度合作,共争取山海协作帮扶资金1.16亿元。此外,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探索建立健全企业支持乡村振兴机制,推动274家在明中央和省市属国有企业、非公企业(商会)结对帮扶295个村,投入帮扶资金2.51亿元,聚力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来源: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卢素平 大田记者站 罗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