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徐碧“城中村”改造项目重新启动,至去年8月全面通过验收,徐碧村村民相继住进了新房。昔日昏暗狭窄的街道,低矮破旧的老房子,现如今已化身窗明几净的现代住宅。作为搬进新家的第一个新年,这个新年他们过得怎么样?
“城中村”变成新小区
春风骀荡,在三元区徐锦家园小区大门口,大红的中国结、红灯笼高挂,喜庆热闹,干净明亮的外墙依次排列,平坦宽敞的道路被绿化围绕……
小区居民李华庆家,暖意融融。“孙子在附近小学上学,交通方便,平时接送几分钟就到,回迁的房子有90多平方米,我们都特别喜欢这个落地窗,采光很好。”让李华庆满意的是,小区周边配套设施日益完善,门口就有水果店、超市等,基本的需求都能满足,让他过上了现在流行的“15分钟生活圈”的生活。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家住徐锦家园2号楼的孙丽霞。“去年交房后,我们马上进行了装修,新房三室一厅,漂亮、宽敞,小区环境好,离菜市场不到500米,生活很方便。我和老伴平时散步、遛狗,还能遇到以前的邻居,觉得非常亲切。”
这样的日子在几年前,是他们不敢想象的。以前的徐碧“城中村”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小区内的道路狭窄阴暗,下雨天泥泞不堪,在徐碧村生活的大部分居民都期待着变化。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徐碧“城中村”改造项目房屋征收总占地面积约108亩,涉及被征迁户368户。因体量大、牵涉面广、情况复杂等原因,此前多次启动改造但未能完成。2019年9月,徐碧“城中村”改造项目重新启动,2020年8月25日正式启动腾房工作,项目历时52天,368户征迁户全部签约。徐碧“城中村”改造项目共有两个地块,甲头地块位于北部新城中心区域,东接碧桂园小区,西邻时代锦园小区,紧挨三元区第一实验学校。规划项目总用地面积263亩,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由二层地下室,26栋高层住宅及1栋公立幼儿园组成,总户数3118户;项目本点地块安置房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由13栋高层住宅,1栋高层公寓与1座幼儿园构成,住宅户数1818户。整个项目是重要民生项目和省、市重点工程,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国企运作、群众参与、公益定位、安置优先、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徐碧村本点a、c地块与甲头bc安置地块捆绑运作、自求平衡”的要求组织投资建设。去年8月11日,由市城发集团权属企业市城改公司负责建设的徐碧旧改甲头地块安置房项目顺利完成联合竣工验收,拆迁安置户基本完成入住。

徐碧村旧貌(曹建平摄于2018年7月)
互惠互利住新家
“搬进新房了,儿女也在隔壁,一家人的温暖不会散。”家住徐锦家园1号楼的姜源祥笑着说,新家的第一个春节,他自己晒了十几只腊鸭、几斤腊肉,下个楼就送到了儿女的家中。
在徐碧“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前,姜源祥一家住在自己搭盖的6层小楼里,其中三层是姜源祥和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以及孙辈一起住,另外三层则属于违章搭盖,用于出租,楼房狭窄陈旧,他早就梦想着搬进新家。
在徐碧“城中村”改造征迁时,由于征迁只能计算三层楼的面积,姜源祥也作出了配合,同意了这样的征迁方案。“征迁的定位是公益,让我们能住进新房,没必要斤斤计较到违章搭盖也要算入征迁面积。”姜源祥表示,征迁能迅速完成,他也曾建言献策,征迁项目组也充分参考了他关于“政府、开发商、征迁户互惠互利”的三点建议,这让他感觉到了自己被重视,也不那么计较个人得失了。
住进新房以后,姜源祥更觉得当时的配合是值得的。新春佳节,徐锦家园里烟花爆竹燃放有序。“征迁前,徐碧村的老房子离得近,小孩子在这里燃放烟花爆竹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火灾,而道路狭窄,一旦失火消防救援车都很难开进来。”姜源祥说,如今的新家环境好,道路宽,也更安全。
留住乡愁记忆
除了幸福和安全感,这个新年姜源祥也有遗憾。“我们徐碧村的宗祠要重新选址搭建,以前过年都会带家人到宗祠上炷香,现在我们姜氏的祖宗牌位送回了永安贡川,只能年后抽时间去祭扫了。”姜源祥说,虽然不能给祖先上香了,但先前的老建筑还在,汪顷居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历史的记忆还留存在这个小区里。
历史建筑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1912年的一场大火,如今的徐碧村没有一座完整的古建筑,只留下一对清代石旗杆和“汪顷居”、姜家老宅墙等零星古迹。

徐碧村汪顷居新貌
为留住徐碧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在征迁项目启动之前,区住建局等部门对纳入徐碧“城中村”改造范围内的历史建筑现状开展专项调查摸底,制定“徐碧村汪顷居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方案”,对不可移动的原址保护,对部分有保护价值的构建集中保护,坚持改造与保护并重的工作总基调,在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面貌的同时,切实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做到该拆的拆、该留的留,从而呈现出征迁风生水起、古建筑保护有力的良好局面。
“如今的汪顷居已经得到修缮,未来可用于小区党建活动室、历史展览馆、娱乐活动中心等用途,让徐碧村的乡愁留在当地。”三元区徐碧街道办副主任陶寒露介绍,通过保护修缮徐碧村的古建筑,拓展新用途,守住了徐碧村的“根”与“魂”,也倾注了新时代的“气”和“息”。
来源: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登达 通讯员 程望育 钟伟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