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三明是客家先民南迁的重要中转站,也是客家人形成并繁衍生息的重要居住地,全市11个县(市、区)中有10个县(市、区)是客家县,尤其宁化是世界公认的客家祖地,客家文化底蕴深厚。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客家文化、红色文化、闽学文化活化利用。”我市以文化挖掘保护、开发利用为抓手,坚持在创造中转化、创新中发展,让客家文化“活起来”,不断焕发出时代光彩。
传承:延续客家文化香火
2023年11月5日,第29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在宁化县举行,海内外客属宗亲约8000人齐聚祖地,畅叙客属情谊,共谋祖地发展。
活动邀请100多个客属社团参加现场祭祖大典,400多万人次通过直播观看,期间还举办了第11届石壁客家论坛、首届宁商大会、客家城市联盟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等系列活动。
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是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的重要盛会,已成为畅叙客家乡情、敦睦客家乡谊的重要纽带,为开展客家合作、推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搭建起重要平台。
自1995年以来,宁化已经成功举办了29届世界客属祭祖大典,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余万人次来宁化寻根谒祖,传承祭祀文化。石壁客家祖地已成为全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和拜祖圣地。
客家饮食的发展,如同客家文化一样古老,见证着客家人迁徙的磅礴历史。
宁化客家小吃作为中华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源自古中原一带民俗,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品种多达300种,其中61种获评“福建名小吃”、15种获评“中华名小吃”。在千年传承中,它既继承了中原饮食浓酥香的特点,又吸纳了南方小吃嫩脆清鲜的精华,可谓民族融合、南北贯通的典型代表美食。
近年来,宁化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上下联动、部门共为,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工作思路,建立客家小吃培训、创业、配送和研究四个示范基地,在培训技能、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成效显著。
2012年以来,宁化先后培训学员1.3万余名,其中2023年培训客家小吃学员1300多名。宁化客家小吃开业户遍及全国18省,开设6000多家门店,带动5万余名从业人员,逐渐由传统手工艺制作迈向产业化生产。
宁化客家小吃现已进入全国小吃50强,宁化被列入中国客家美食地标城市,入选第三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项目。2022年,宁化客家小吃制作技艺列入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宁化客家小吃产业营业额达80亿元。
保护:留住客家文化印记
日前,市文旅局发布消息,我市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修缮和保护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客家非遗实物和场馆,在全市范围内认定非遗传承所107家,明溪、清流、宁化等三个客家核心县非遗综合馆和展馆、展厅、传承所等活动场所建设达到“一县一综合馆”要求。
保护文化就是保护民族的根和魂。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契机,不断推动客家文化场馆建设、传承活动、学术交流、档案资料、文艺创作、宣传展示等方面取得成效,并充分挖掘非遗线索和推荐名录,市级以上非遗名录增至254项,位居全省前列。
宁化的祭祖习俗大致保留了古礼的模式。“升祭旗”是代表着客家后裔追根溯源以及向先祖致敬的最高传统礼数,在场的客属乡亲均脱帽肃立,神色虔诚庄严。2011年,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石壁客家祖地被列入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重点保护目标。
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是全体客家人的总家庙,坐落于石壁镇石壁村土楼山上,占地1.2万平方米。石壁客家公祠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内供奉214姓先祖神位。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现客家文化,2019年,宁化对公祠中殿玉屏堂、后厅文博阁、东西侧展陈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展现客家文化,增加游客互动体验性,提升改造客家公祠的文化功能。2023年,宁化在客家公祠西侧新建福园小苑,进一步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推广福文化。
弘扬:绘就客家文化画卷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化客家非遗十分丰富,山歌、游傩、玉扣纸、木偶戏、木活字印刷术等非遗艺术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研究客家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木偶戏、治平文武关刀灯、延祥花灯等传统技艺虽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但如今市场需求量不大,观众大量流失。”宁化县客家研究会副会长赖洪林说,因生产过程中人工成本相对高,实用性功能锐减,这些非遗艺术逐渐被现代工业产品替代。
近年来,宁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维护文化生态,加快建设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创造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范围内的非遗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保持活力的各种条件,维护文化传承的生态链;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非遗,合理利用其自身价值,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加强客家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梳理和研究,将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
非遗家庭作坊式生产、家族沿袭传承等特点,以及把非遗作为自己家族或家庭谋生手段的认知,严重影响着非遗的传承发展。面对社会发展,宁化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转变经营观念,有关部门加大非遗保护重要性、国家的保护政策等相关内容的宣传,推进非遗的产业化发展。
目前,宁化有101项非遗资源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国家级(石壁客家祭祖习俗)1项、省级11个、市级13个、县级76个。
来源: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宇 宁化记者站 赖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