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9日,迎着冬日暖阳,走进建宁苏区精神现场教学点,浓浓的红色党建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漫步校园,平坦整洁的道路、掩映在绿树之间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齐全的教学设备……处处给人以和美舒畅的感受。
这一变化得益于建宁县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立足红色资源优势,探索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新体验、新模式、新路径,围绕“扩容提质、强师铸魂、聚焦主业、拓展红培”发展思路,先后两次安排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改善提升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条件。
创新“教学点”添活力
“教室宽敞明亮、环境整洁美丽、培训内容干货满满,住得舒心、吃得开心,可健身、可阅读,最近来了两趟建宁学习培训,体验感好,收获满满。”来自福建师范大学办公室主任培训班的学员何连海深有感触地说。
2021年以来,建宁县坚持以“为党育才,培根铸魂”为统领,以苏区精神为主线,立足发展实际,在建宁县委党校加挂“建宁苏区精神现场教学点”牌子,与党校实行一套人马管理。在此基础上,抽调人员,成立苏区精神现场教学工作专班,坚持多渠道引才、多方位育才、多维度用才,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巧借外力,整合资源。按照“因地制宜、规范节俭、功能整合、一校多用”的原则,完成原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整体搬迁、加装电梯、优化校园道路环境、配齐学员学习生活设施,有效改善提升办学条件。
“花‘小钱’办‘大事’,结合主题教育,有效整合办公楼和学员楼,购买新设备,扩大办学规模,满足多层次的教学需求。”建宁苏区精神现场教学点负责人张党恩说。
如今的建宁苏区精神现场教学点,报告厅、阶梯教室、结构化研讨室、实训室、多媒体教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室及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学员楼、学员食堂焕然一新,可同时容纳300人在校培训。
新校园改造提升后,如何让它“活化”?
深挖本地资源,构筑全链条培训阵地。建宁县立足红色、绿色生态等资源优势,以苏区精神为主线,加大平台建设,打造精品课程;注重需求导向,创新教学形式;突出培训内容,增强学习实效。
目前已形成具有建宁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打造了特色鲜明的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少共国际师主题展陈、明一天籁牧场等现场教学点22个。
拓宽“办学路”增效力
“软硬”兼备后,如何进一步实现建宁苏区精神现场教学点提质增效?
通过组织相关县领导带头到省委政法委、华侨大学等部门及上海虹口区联系对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宁苏区精神现场教学点主动对接“原21个中央苏区县”“七百里驱十五日”和省内铁路沿线党校,依托全市“红色教育培训联盟”,加大与周边地区党校业务往来与经验交流,实现师资共享、学员互派、资源共用。
依托本地资源,打磨了《建宁苏区史及启示》《说莲倡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宁实践》等地方特色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涵盖“党性教育、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绿色生态”等方面现场教学线路5条。
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纷纷走进建宁县,切身实地感受苏区精神、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凝聚奋进力量。
上月11日至15日,武夷山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建宁苏区精神现场教学点开展异地教学,为期5天的培训,既有专家的专题辅导,又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教学,既有珍贵革命文物观览,也有精彩的建宁红色故事宣讲,干货满满。
“课堂内容精彩,授课形式多样,现场教学体验感强,提升教学到位,不虚此行。”培训班学员彭颖说。
这样的场景,是建宁苏区精神现场教学点采取专题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沉浸式、体验式、感悟式教学,让学员们的学习“走新”更“走心”的生动实践。
“我们在完成好本县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同时,立足资源优势,主动作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策略,充分把握中粮集团对口支援、沪明对口合作、新时代山海协作等重大机遇,推动建宁红培工作提质增效。”张党恩表示。
好风凭借力,拼搏正当时。2021年以来,建宁苏区精神现场教学点已承接来自北京、新疆、上海、江西及省内的异地培训班230多期,培训学员11000多人次。
来源:三明日报(建宁记者站 宁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