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是城市环境的基础。比如,健身器材如今已经非常普及,是广大市民锻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园内、小区里,到处可见市民锻炼的身影。
然而,随着使用健身器材的人越来越多,有不少器材遭人为破坏,缺胳膊少腿,不仅影响美观,也损坏了城市的文明形象。
健身器材也会说话
9月15日,记者来到三元区一处微公园,因为刚建成不久,健身器材等设施比较新,前来锻炼身体的市民较多。
“我们年轻人喜爱运动,这个新公园添置了健身器材,让我们健身的方式变得更多了,真的很不错。”三元区和仁新村居民王先生笑着对记者说。
市民曹大爷说:“我算是这里的常客了。年纪大了,不太愿意在家待着。这儿的公园一建成,我就约几个邻居过来消磨时间。锻炼累了,我们几个就坐下来一起说说话,逗逗鸟,很是悠闲。现在的人素质都提高了,这大半年我常来这里,没有看到过健身器材和公共设施有人为破坏的情况,还是很欣慰的。”
记者走访市区一些小区和公共健身广场发现,多数健身广场的全民健身场地宽敞干净,健身设施完好,使用器材健身的市民也比较多。但一些小区内,健身设施破损严重,有的被占用,有的长期闲置,使用率不高。
记者来到三元区新市中路装有健身器材的某小区采访,看到一名青年男子站在滑行器的脚踏板上,猛烈地拉手柄,进行野蛮锻炼,发出刺耳的声音。家住小区附近的刘先生说:“有的健身者素质低,不爱惜健身器材。每次晚上来锻炼都看到年轻人、小孩来玩,可是一些年轻人根本不是在锻炼,而是折磨健身器材!”常来锻炼的盛大爷说:“这些健身器材都是小区改造时安装的,一开始确实很受大家欢迎。时间一久就变成现在这模样,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有的焊接处已经生锈了,也不知道哪天会突然断裂,维修不及时,安全隐患很大。”
记者注意到,有些带孩子前来锻炼的家长往往坐在一旁闲聊,并未对儿童起到看护和监管的作用,尽管健身器材上都标注了使用说明,很少有家长认真查看,并对孩子使用器材进行指导。不仅如此,原本专为小孩设计的器材,部分家长也想尝试一番,全然不顾器材的大小和承重力。
“儿童娱乐健身区器材的使用者大多是小孩,很多不懂正确使用规则,且缺乏爱护器材的意识。因此,器材会因为使用不当增添不必要的磨损,久而久之就容易损坏。”相关管理人员介绍。
位于城关街道的某小区内,设置了多套健身器材。有些健身器材成了居民晾晒被子和床单的地方。
“平常下楼去锻炼的时候,发现常有人把被子随意晾晒在健身器材上,占用了大家锻炼的空间不说,还影响小区环境。健身场地是公共空间,要是人人都当作晾晒区,那小区的环境可就不像样了。”吴女士说。小区许多居民将被子晾晒在健身器材上。她认为,有的住户家里可能晾晒不方便,其实可以有秩序地使用公共晾晒区,但不能占用健身器材,影响居民锻炼。
安装公共健身器材是为了方便居民健身,但有些人对公共健身器材的爱护意识淡薄,使用时故意连踢带踹,弄得器械“叮当”作响,不按说明使用,缩短了健身器材的使用寿命。
呵护公共文明
随着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我市不断加大体育健身场所设施和健身娱乐设施安装力度,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满足健身娱乐需求。但如何督促大家善待公共设施,呵护公共文明,是有关部门必须解决的问题。
“每天清晨和黄昏,我都会去附近的公园或在广场上的健身器材上扭扭腰身、压压腿,这是很不错的休闲方式。令我感到痛心的是,一些市民对公共区域健身设施的爱护意识淡薄,存在不按照健身器材说明使用,甚至破坏性地使用等不文明行为,人为地缩短了健身器材的寿命。部分损坏的健身器材也没有被及时修理,存在大大小小的安全隐患。”市民张大爷说。“市民们应该提高自身素养,自觉爱护身边的健身设施,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后期维护,对已经损坏的健身器材及时维修,使公共区域的健身设施更好服务市民。”
公共健身器材是便民服务设施,要用心保养、倍加爱护,相关部门要加强维护、巡护。作为市民,更要像爱护自家财物一样爱惜公共健身器材,发现器材损坏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或社区居委会报告,看见有人恶意破坏更要及时阻止。只有这样,公共健身器材才能得到最好的维护,发挥最大的作用。
公共设施专项整治牵涉面广,涉及到城市道路、公园广场、交通场站、社区小区、背街小巷及各类公共场所的公共设施,种类多样,问题复杂。记者注意到,目前,有的地方梳理出存在短板的公共设施,分别是无障碍设施、城市道路设施。
而市政部门结合公共设施工作实际,组建公共设施整治工作专班,形成整治合力,也给公共设施的文明管护提供了更多保障。

记者注意到,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公共设施部位,应当引起更多重视。如天桥设施的文明管护。一些天桥台阶颜色区分度低,防滑度差,还有的天桥照明设备不足,光线较差。针对这些问题,市政园林部门有必要开展相应的改造计划,比如在天桥台阶加贴反光标志线,防滑耐磨,起到较好的提醒效果。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加装路灯等,让市民过天桥时更加安心。对市民而言,从过街天桥行走时,爱护桥上的设施,这不仅体现了自身的文明素养,也体现了对城市整体文明形象的呵护。
来源:三明日报(记者 吴佳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