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中午,正值午饭就餐高峰,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一家沙县小吃店内,店主苏家淾和家人正在忙碌着。通过视频,记者看到,小店面积不大,店里整洁明亮,小桌上整齐摆放着纸巾和调料,柜台前不少等待点餐的食客在排队。
让上海小吃店重燃“烟火气”
2010年,苏家淾辗转广东、辽宁后,来到上海开小吃店,夫妻俩凭借着勤劳的双手把小店经营得井井有条,日营业额近3000元。去年受到上海新冠疫情反复影响,小吃店关停了2个多月,给一家人的生活带来不小冲击。“店面租金、水电费每个月就要1万元,加上老家的房贷和一家人的开销,手头上的资金有点紧张。”聊起之前的情况,苏家淾坦言压力很大。
今年,小店的生意恢复了,这让苏家淾重燃信心。年初,他和妻子盘算了一下,这波疫情空出了一些门店,随着市场消费回暖,大家对餐饮的需求更加强烈,夫妻俩商量打算再开一家店。
开店离不开资金。“在上海开一家店的话,前期投资差不多就要一二十万元。”趁着春节返乡,苏家淾来到沙县农商银行咨询贷款业务,客户经理了解到情况后,推荐该行为小吃业主量身打造的“福膳·小吃贷”,经过简单的申请流程,银行为他办理了提额,从原来的15万元提升至30万元,当天上午贷款就发放到账。
在农商银行的信贷扶持下,夫妻俩首先将原有的小店进行了改造提升,眼下两人正忙着物色另一家小吃店的选址。“多亏了这笔贷款,老店升级了,菜品单价比之前也提高了,日营业额比之前多几百元钱,如果再开一家店,让我老婆去管理,又能多一个收入渠道。”苏家淾高兴地说。
沙县小吃遍布全国,但小吃业主“人员在外地、经营在外地”的“两头在外”现状,使抵押担保成了难题。
多年来,沙县农商银行紧紧围绕“沙县小吃”这一特色富民产业,创新“福膳·小吃贷”等金融产品,通过“线上收集名单 线上申请贷款”模式,将小吃业主的线上经营数据纳入授信测算模型,以“数据流”破解担保难题、破解小吃业主“两头在外”难题,充分满足沙县小吃行业上下游多元化金融需求。
助力沙县小吃走向全国
连日来,在沙县区夏茂镇长阜村,一片片面干正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井然有序地生产,工人们忙着封装、装袋,不一会打包好的面干便整齐地码放在一边,老板罗奋忠在清点数量,准备发往各地的小吃门店。
前些年,在外开了多年小吃店的罗奋忠返乡开调味品厂,在经营调味品的同时,他重拾老本行加工面干。靠着家传的手艺,手工作坊慢慢做大。
“传统的面干制作靠人工,烘干靠日晒,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面干暴露在空气中还容易受到粉尘、蚊虫等污染。”和父辈不同,罗奋忠有自己的想法,“拌面是沙县小吃的招牌,我们有几万人外出做小吃,但面干却带不出去,传统的手工面干无法满足当前旺盛的市场需求,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罗奋忠着手生产线的改造提升,扩大产能,在保留手工面干的特点上,对温度、力度、薄厚实现精确掌控,能更加适应规模化生产,但转型改造所需的资金从哪里来却成了难题。
“我们在对‘一村一品’走访中得知企业的困难,这正是我们金融支持的对象。”沙县农商银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表示。通过贷款调查后,不到3天时间100万元的授信资金就到了罗奋忠的账户上。
有了金融支持,罗奋忠着手开展转型改造和全面升级,在当地供电部门的帮助下,他添置了空气源热泵烘干机,每天可生产各类面干产品1500公斤。凭借优质的产品,地道的面干走出沙县,迅速抢占市场,除供应给小吃店外,速食方便款面干受到诸多超市、电商的欢迎。
金融活水助力富民产业蓬勃发展。截至5月末,“福膳·小吃贷”已累计授信户数5279户,累计授信金额10.42亿元,用信余额6.12亿元,占沙县小吃产业贷款市场66.6%的份额。沙县辖内金融机构结合小吃产业发展特点,相继推出纯信用“绿色小吃贷”“兴业·小吃贷”等信贷产品,助力富民产业再领风骚。
来源:三明日报(沙县记者站 许琰 通讯员 王文洁 黄圣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