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丈夫要是再动手,我就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刘女士是从陕西嫁到建宁的外地媳妇,因语言不通,加上风俗习惯不同,经常与婆婆发生口角。每当婆媳争吵时,丈夫张某便会不问青红皂白动手殴打刘女士。虽然邻居和村调解员多次上门调解,但效果不佳。4月20日,听说有律师到村里普法,她一路小跑来到普法点咨询。
送法入户、送法到人,让法律精准服务到位是建宁县妇女维权普法中的生动实践。不久前,建宁县乡镇妇女维权工作室在伊家司法所成立,这是该县建立“精准四滴灌”机制(精准普法、精准援助、精准帮扶、精准解忧),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妇女维权大格局而成立的首个工作室。通过这个机制,将保障妇女权益落到实处。
精准援助 开辟妇女权益直通车
均口镇黄岭村张女士患有先天性肢体残疾,离婚后一直独立抚养女儿。在民政部门、村委会和街坊邻里的帮助下,张女士一家才得以勉强维持生活。
然而,张女士在一次去买菜的途中,遭遇突如其来的车祸被撞断三根肋骨,肇事者属醉酒驾驶,肇事者及其保险公司均称需要走诉讼程序才能确定并支付相关赔偿。张女士家庭本就困难,无力支付医疗费,更没能力支付律师费,愁得以泪洗面。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张女士来到建宁县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援助,依法通过申请后,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承接此案。在详细了解张女士的情况后,援助律师决定上门办理法律援助手续,帮她写民事起诉状等材料,减少了张女士来回奔波的麻烦。
由于张女士急需赔偿款补贴家用,援助律师便多次与案件受理法院联系,希望案件进行诉前调解,争取尽快处理。在援助律师协同法院诉前调解工作人员反复与保险公司沟通后,最终张女士获得了相应赔偿款。
伸出援助手,温暖在人心。建宁县在县援助中心设立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窗口,对申请法律援助的妇女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援助。同时,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全面实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安排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全县92个行政村、7个社区担任法律顾问,为妇女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
精准帮扶 做好妇女权益贴心人
“因一时贪心,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现在孩子在学校也可能被看不起,你们别再来烦我。”建宁县某乡社区矫正对象揭女士因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判处缓刑,矫正期间,她陷入了自卑情绪,不愿与人交流,也无法外出工作。
针对揭女士的情况,乡司法所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联合其丈夫,从法、理、情等多方面进行心理疏导,并积极引导她参与各式各样的普法宣传、普法公益讲座。
随着精准帮扶工作的不断开展,揭女士的言谈举止、日常言行、人际交往逐步恢复了正常,内心也不再封闭,与司法所工作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你们不仅挽救了这个残缺的家庭,更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揭女士的丈夫感激地说。
女性重点人员比较敏感,为增强她们的法治意识和心理健康,建宁县司法局整合各类资源,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开展“珍惜矫正,重谱芳华”系列精准帮扶活动,从学法、说法、普法方面,化解女性矫正对象心理压力,强化女性矫正对象法律素养,帮助并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精准解忧 搭建妇女权益避风港
濉溪镇河东村60岁的陈某、钱某夫妇家中最近遇上了烦心事。陈某怀疑丈夫外面另有家庭,铁了心与丈夫闹离婚。经过调解员介入了解后才知道,钱某并非另有家庭,而是受够了王某的“碎碎念”。
在离婚冷静期内,调解员多次上门劝导,通过讲解“爱的五种语言”,并做测试,让两人看清对方的需求,最后双方表示愿意做出改变,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最终撤销了离婚申请。
为切实维护妇女权益,建宁县坚持科学疏导,精准跟进服务,对排查出来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及时分析研判,一事一调、一人一策制定调处方案,明确调处措施和化解期限,确保哪里有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对重大隐患和具有“民转刑”倾向的婚姻家庭纠纷,明确专人负责,实行专案专攻、重点化解。
“实现好、保障好、维护好法律赋予妇女的合法权益,事关妇女成长进步、社会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安宁。我们要充分发挥司法行政部门法治宣传、法律援助、重点帮扶、矛盾化解等方面的工作职能,共同守护妇女半边天。”建宁县司法局负责人邱春祥说。
来源:三明日报(建宁记者站 曾 程 通讯员 傅晓婷 徐筱晴 温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