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畲村,位于尤溪县八字桥乡的东南部,是八字桥乡最偏远的村庄。全村360多人在外做小吃。
2024年重阳节,很多村民反映,年轻人在外做小吃,家里的老人没人照顾,急需成立长者食堂。当天,村民郑祖孔、郑祖樱、郑祖域、郑绍成、郑盛金、郑祖党等人带头捐款,用于创办长者食堂,累计收到捐款1.31万元。
从那时起,下畲村郑氏理事会会长郑祖域、副会长郑绍成、郑序钊、郑盛杰等人着手创办长者食堂。他们利用下畲村村部闲置的食堂,不定期为村里的老人开展服务。
刚开始,大家都在观望,没有几个老人走进长者食堂,食堂也是断断续续开放。今年7月1日,下畲村长者食堂正式对村里的老人开放,每天中午都有十几个老人前来就餐。
下畲村长者食堂,采取按年龄收费的办法。即60—69岁,每餐8元;70—79岁,每餐5元;80—89岁,每餐3元;90岁以上免费。老人的伙食费由子孙付给下畲理事会,不足部分由村民自愿捐赠款垫支。
食堂伙食一般为三菜一汤。肉类、鱼类由食堂统一购买,蔬菜采取老人带一点、煮饭妇女带一点、爱心人士送一点的办法解决。蔬菜每天更新,鱼肉也经常更换。据郑祖域介绍,蔬菜很多人送,根本吃不完。炊事员由在家的妇女轮流做,不发工资。水电费由村部负责。他们原计划周一至周五开放,但是很多老人记性差,周末也来,于是每天都开放。
煮饭阿嫂郑美荣平时上山采茶叶,虽然辛苦,但每天能赚两三百元。她说:“在长者食堂煮饭,上午九点半来,午餐做完再回家。郑会长一叫我就来,不收钱。”走进窗明几净的长者食堂,可知煮饭阿嫂每天都打扫卫生。
下畲村除了长期在家的老人外,暑期常有在外居住的老人回村避暑。83岁退休教师杨春英有二男二女,分别在江西、福州、永安等地。暑期城市天气热,她和丈夫郑祖派就回到家乡避暑。她说:“食堂饭菜很好吃,我来了很多次。”尤溪宾馆退休职工杨秋梅,有三男二女,五个子女都在外地。她和老伴郑盛兴,夏天就回老家避暑。杨秋梅说:“长者食堂的饭菜就是老家的味道,家乡菜好吃!”90岁老人郑盛业说:“食堂的饭菜不咸,好吃,适合老人的胃口。”目前,下畲村长者食堂只做中午一餐,将来晚餐也要做。老人的肯定,是乡村长者食堂持续下去的重要原因。
来源:三明日报(张宗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