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概述:随着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和城市化进程,低龄老人“赤心空怀报国志、余热无门献民情”,双职工家庭“接娃困难、育儿焦虑”成为社会普遍痛点。为破解这些难题,自2024年起,永安市燕北街道黄山社区探索推进“共享奶奶”模式,通过聚合社区老人资源,组建“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队,为双职工家庭提供接送小孩、课后辅导等服务,不仅有效解决了“接娃焦虑”与“银发闲置”的难题,更回应了“老有所为”与“幼有所育”的双重需求,成为城市文明建设和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目前,“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队服务50余个家庭,服务总时长2000余小时,经验做法在《人民日报》《人民周刊》等十余家国家级、省级媒体宣传推广。
一、背景情况
永安市燕北街道黄山社区是以老旧小区为主的大型社区,常住人口超万人,退休居民家庭与外来务工的双职工家庭居多,“接娃焦虑”与“银发闲置”成为困扰居民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情况,社区党组织以协调这两类家庭成员互帮互助为切入点,创立“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项目,打造社区自主的“一老一幼”志愿互助模式,为推进城市文明和创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提供了鲜活样本。
二、做法与成效
(一)构建“代际互助文明传承”服务体系。组建首支由7名退休老师、企业老党员组成的“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队,实行“共享奶奶”接送托管轮值制度,并统一“共享奶奶”logo标识和服装、标牌,同时得到燕北街道和燕城医院、泉州银行等行业单位支持,建立了“共享奶奶”工作室、“护苗驿站”以及餐厅午休室等,每日免费替辖区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辅导作业,并在陪伴辅导中融入美育、劳动、文明出行等文明行为养成教育,通过“接送辅导”组合服务,将传统单级托管升级为综合管护“教育增值”,有效破解了老旧小区“一老一小”的资源闲置、家教失管、照护难题。
(二)创新“积分激励反馈平台”管理机制。创立“时间银行”积分制,实行等值服务回馈奖励办法,街道进行1万元项目奖补,驻区单位和爱心组织捐赠爱心物资或服务达到7000余元。“共享奶奶”凭志愿服务时长均已兑换部分积分,享受由爱心单位提供的每月理发、年度体检、家政服务及生活用品。同时,建立“反馈平台”机制,在“共享奶奶”工作室外定期公布“文明贡献榜”具体数据,增强管理透明度与“共享奶奶”的荣誉感。这种代际互动与公共事务参与,密切近邻和谐关系,推动基层治理从“硬管控”转向“软共治”。
(三)筑牢“岗前培训制度保障”服务根基。定期对“共享奶奶”进行安全防范、急救技能、儿童沟通等培训指导。建立保障机制。明确责任边界,为所有“共享奶奶”购买500元意外险,并与社区、家庭签订《爱心公约》。街道协调法务加强对“共享奶奶”在法律层面的教育保护。这样的基层治理创新方式得到了家庭、学校和社区极大肯定和爱护,对于推动“共享奶奶”社会化推广、常态化推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社会支持和法律援助。
三、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要重构社会代际关系:从“断裂”到“共生”。城市化与人口流动催生了“陌生人社会”,代际情感纽带断裂将加重“育儿焦虑”等社会问题。要通过广泛宣传复刻“共享奶奶”模式,推动社区互助,将家庭责任社会化,构建更具韧性的社会生态。
启示二:要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从“硬管控”到“软共治”。针对流动人口多,邻里联系松散,要利用“共享奶奶”等乡贤资源,可以化解传统行政化社区管理易引发抵触情绪。要整合协同社区、学校、家庭三方资源,创新“三位一体”教育机制,形成“需求精准触达—资源动态配置—价值持续再生”的共生运行体系。
启示三:要调动社会老龄作用:从“负担”到“赋能”。“共享奶奶”纠正了“老年人是社会成本”的偏见,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了人力资源再开发的范本。要充分挖掘社区老龄优势资源,创造机会平台,健全完善保障制度,推动低龄老人再社会化,让他们重获社会价值,由“银发”变“薪火”,从“负担”转化为城市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新质生产力。
来源:永安市委宣传部(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