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九龙溪碧水潺潺,如灵动的音符,轻柔地抚过岸边的青石码头,似在悠悠诉说着霞鹤村的往昔故事。
7月12日,永安市平安保险有限公司40多名员工来到永安市曹远镇霞鹤村,在九龙溪畔开展团建活动。进入暑期以来,一批批游客慕名而来,领略乡野自然风光的同时,参观村里的抗战文化出版主题园,在黄氏宗祠(改进出版社旧址)泛黄的照片前驻足,在溪畔的印刷机旁凝思,追忆那段烽火狼烟中文人志士以笔为枪的峥嵘岁月,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硝烟散尽处,万家灯火时。八十余载时光飞逝,这个曾经承载抗日救亡文化使命的小山村,如今已是令人向往的“天然公园”、网红打卡地。历史的荣光与发展的生机在此交融,奋斗基因早已融进霞鹤人的血脉,他们踏着先辈的足迹砥砺前行,奋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矗立在青石码头的“文化堡垒”
位于九龙溪畔的霞鹤村,原名虾蛤村,距离永安市区仅3公里,山环水抱,古木成荫。这里曾是水上“官贾”通衢,溪边的青石码头作为中转站,发挥着交通枢纽的作用。
这条黄金水道在战时永安,是传播抗战文化的生命线。1938年,省政府内迁永安。次年,左翼作家黎烈文在霞鹤村创办改进出版社,以村中黄氏宗祠为阵地,建立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文化堡垒”。郭沫若、臧克家、艾青、老舍、巴金等名家书稿一次次从全国各地运来,同《改进》《战时民众》《战时木刻画报》《现代文艺》等进步刊物一起,在这里编辑出版,再从小小的码头发往全国,为抗战发声。
“祠堂变成编辑部,因陋就简。”永安市博物馆馆长罗旌灌翻阅着史料,感慨万千地说,“穷乡僻壤,野兽出没,物资匮乏。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知识分子思想的火花从未熄灭。”改进出版社鼎盛时期,出版发行十余种刊物、百余种图书,一年行销本社图书杂志37.7万册、外社图书杂志3.88万册,省内设有3个营业处、3个总经销处,省外往来同行业有300余家。
一本本刊物,如同“无声的冲锋号”,让永安与重庆、桂林等地遥相呼应,使霞鹤这个普通的小山村变成了推动内地文化出版的重要据点。黎烈文、王西彦、邵荃麟、葛琴、萨一佛等一批进步文化人士在此以笔代枪,用文字呐喊着唤醒民众,播撒新思想的种子,书写了一页页光辉的历史篇章。
“父亲曾说,邵荃麟、葛琴等人曾在我家老屋工作生活过。”78岁的村民黄绍梅记忆犹新。改进出版社在霞鹤村的日子里,淳朴的当地人腾出房屋,出让土地,支持抗战。黄绍梅的父亲和伯伯都是船夫,当年在码头搬运书籍报刊,与出版社的先生们结下了深厚情谊。
溪水长流,往事如歌。现今,修葺一新的黄氏宗祠仍保持着当年的建筑风貌,老墙根旁一台民国印刷机默然静立着,青石码头筑起了防洪堤坝……这些历史的见证,像一座座精神灯塔,提醒着每一位到访者:记得来路,方能更加坚定地走向远方。
镌刻在“星光大道”上的历史荣光
“大家快瞧!这就是游客们常念叨的‘星光大道’!”
曹远镇党委宣传委员罗娇赛热情地引导着来访的人们。
霞鹤村抗战文化出版主题园内,一条长约50米的通道格外引人注目,五道墙整齐排列,金星造型门洞点缀其间,如星光一般放出异彩。“这象征着那段抗战历史永不熄灭的文化光芒。”罗娇赛一边走,一边娓娓道来。
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废的“鸡窝地”。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黄吉杰记得早年景象:杂草丛生,垃圾遍地,鸡鸭乱跑,几座老屋破旧不堪,有碍观瞻。为此,村“两委”多次开会,商议整治“脏乱差”。
“改进出版社在我们村抗战的历史很光荣,应该让后人铭记。”黄绍梅老人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在一次夜谈会上,大家达成了共识:建设一个抗战文化出版主题园。
说干就干。村“两委”班子带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李金水多次上门做拆迁户的思想工作,时任村主任黄吉杰带头拆掉自家的老屋,带动其他几户村民搬迁,启动了建园工作。
此前,黄承鸿、黄启降等几位在外经商办企业的村民,慷慨出资修缮黄氏宗祠,让改进出版社旧址得以原貌保存。
腾出“鸡窝地”,鸡鸭怎么办?村里统一规划建设了集中圈养区——“家禽集体宿舍”,再辅以农耕3d墙绘,竟意外成了网红打卡点。
主题公园应该怎么建?村里将项目上报曹远镇,在镇里支持下,引进了具有专业资质的浙江建筑规划设计院,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设计与施工,高标准建园,丰富立体地呈现抗战文化。
历时一年多时间,一个投资200多万元、占地9600平方米的抗战文化出版主题园,于2022年4月落成。园区核心景观——“星光大道”,通过独特的设计生动再现了改进出版社当年发行刊物、机构及辐射范围的历史场景;而读者园这个区域则精心设置了16个展面,展出血与火的抗战故事、英雄人物事迹与激昂的革命诗篇,共同构成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
现在,这座主题园不仅是村民休闲、游客参观的活动场所,更是传承抗战文化的精神地标。
铺展在青山绿水间的振兴画卷
从永安市区驱车约十分钟,便可抵达霞鹤。村口,“霞映九龙溪,鹤舞天然园”十个大字赫然在目;下坡处,成排的别墅群、整洁的沥青路、葱郁的古树木次第展开,美丽如画的村景令人心旷神怡。
“霞鹤,山清水秀,本身就是个天然公园。”李金水回忆道:1996年5月26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此调研,在曹远镇的座谈会上说:“山区也要增强信心,我们自有九游会网址j9的优势,自有我们的长处,发挥好了,同样可以当状元。”
多年来,霞鹤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争当“山区状元”,一任接着一任干,硬化道路、安装路灯、电缆下地、接通燃气、建停车场……用奋斗这支神奇的画笔,将村容村貌描绘得日新月异。
特别是近年来,村里深挖抗战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在“抗战文化 乡村旅游”上大做文章。霞鹤生态农庄应运而生,研学实践、森林康养等多元业态蓬勃兴起,让“美丽风景”加速转化为“美丽经济”。
农庄运营——打造“文化之地、体验之地、颐养之地”。林发商务管理公司总经理陈芸介绍,目前农庄推出了特色项目,吸引游客探访抗战文化出版主题园,走进农耕园体验田园乐趣。自去年7月起,已接待学生研学及春秋游团队60多批,承接了许多单位疗休养、企业团建、青年人才交流等活动。
离生态农庄不远处的九龙溪畔露营基地,10余顶白色帐篷错落有致,露营灯与纸灯笼互映生辉,炭火噼啪作响,茶香袅袅升腾。“我们专程从安溪开车两小时过来!”游客苏小燕一家与亲友围坐烧烤,欢声笑语不断。
基地负责人余金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自春节营业以来,日接待游客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生意挺不错的。
沿环村步道漫步,各种业态纷呈:冷泉泳池里,人们畅游消暑;鱼跃园内,钓者悠然自得;食府餐厅,农家美味飘香;粿条坊中,游客亲手捶打糍粑、制作艾粿,过一把手工瘾。
小村庄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聚拢了人气,更带来财气。“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入股合作经营分成,仅生态农庄就给村集体带来年收入近40万元。”黄吉杰介绍,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3.6万元。
“清晨在鸟鸣中醒来,傍晚沿九龙溪散步,真是‘工作在市区,生活在景区’。”村民邓积嵩自豪地说。在霞鹤,98%村民住进了别墅式洋房,不少人在家门口就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眼下,以霞鹤为“领建村”,联合汶一、汶四等5个村组成的汶州片区,整合九龙溪两岸资源,串点成链,抱团振兴。汶霞线旅游公路、娱乐休闲综合体、九龙溪生态旅游景观道等工程有序推进……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镇、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是对霞鹤人不等不靠、笃行实干的最好褒奖。
从昔日的“文化堡垒”到今日的“振兴样板”,霞鹤村以争做“山区状元”的勇气与豪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续写新的荣光。
让抗战文化在青山绿水间“活”起来
【短 评】
从“文化堡垒”到“振兴样板”,霞鹤村用一场跨越八十多年的“时空对话”证明:抗战文化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基因。
守护历史根脉,让抗战文化可感可触。从村民自拆祖屋建主题园,到捐资修葺出版社旧址,体现了霞鹤人对文化记忆的集体珍视。这种文化自觉,让抗战出版文化通过物理空间的重塑与活化,变得可观、可听、可触、可感,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使它不再是冰冷的过去式,而是成为驱动当下发展的力量源泉。
传承文化基因,关键在于创造性转化。霞鹤村以“抗战文化 ”破题,打造生态农庄、研学实践、露营基地等多元业态,让历史记忆与青山绿水交织成“美丽经济”。这种由文化基因创新转化而催生的产业模式,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是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成功转化。
让抗战文化在绿水青山间“活”起来,霞鹤村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九龙溪畔闪耀的荣光,正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所绽放出的璀璨光芒。
来源: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爱农 徐尔文 永安记者站 陈祖隆 陈莉莉 实习生 李轩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