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昌荣村,青山叠翠,碧波荡漾。沿着整洁的村道漫步,独具特色的畲族建筑与现代化新农村风貌相映成趣,青砖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休闲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在昌荣村幸福院里,77岁的畲族老人钟大爷正和村民们一起观看电视节目,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多亏了党支部带着我们干,现在的生活越过越红火!”钟大爷的一席话,道出了全体村民的心声。近年来,昌荣村党支部按照“党建赋能、联农带农、共同致富”理念,发展柑橘、毛竹、文旅等多业态富民产业。同时,保护性开发利用畲族文化,推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2024年6月,昌荣村党支部被三明市委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党建领航
产业铺就致富路
时值毛竹管护关键期,昌荣村的竹林里一派繁忙景象。农户们身背喷药器,手持镰刀等工具穿梭于密密麻麻的竹林之间,做着下肥、打药等基础工作。
“以前管理粗放,一亩毛竹收益只有100元左右,现在通过科学管护,收益翻了一番!”村民钟全星高兴地说。
这得益于村党支部实施的“科技兴竹”计划,积极邀请林业专家进村开展技术培训,推广科学管护方法。“如今,全村毛竹产业年增收近60万元,村集体增收3万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大洛镇昌荣村党支部书记卓佳榘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昌荣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立足毛竹、柑橘、中草药等资源优势,引导党员带头种植五指毛桃、牛奶根等中草药200亩,打造“红美人”“黄美人”柑橘新品种种植基地,促进村集体、村民增收。此外,还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的养殖合作模式,建设鸡舍17栋,占地面积2040平方米,促进村集体增收6.8万元、户均养殖收入10余万元。
跨村联建,文旅融合激活新动能。昌荣村党支部主动联合周边库区村实施“跨村联建”,整合资源发展库区文旅产业。通过建设湖畔民宿、烧烤平台、环湖步道、景观灯等设施,打造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目前,村里已累计投入750余万元用于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专业运营团队,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卓佳榘说。
文化铸魂
畲乡绽放新魅力
走进修缮一新的畲家古厝,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座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占地400平方米的传统建筑,如今已成为畲族文化展示馆。墙上绘制的畲族图腾、民间信俗、传统服饰等图案栩栩如生,向游客讲述着畲族的历史与风情。
“我们实施了畲族文化保护提升工程,不仅修复了老宅,还改造了特色路灯、建设了畲族风情体验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卓佳榘介绍。党支部还组织专人收集整理畲族民歌、舞蹈、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建设畲族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让年轻一代了解并传承本民族文化。
文化搭台,传统节庆成为促进民族交融的“连心金桥”。昌荣村定期举办“三月三畲情水乡”民俗风情文化节,畲族歌舞、对歌比赛、传统服饰展示、特色美食品鉴等活动精彩纷呈,吸引众多游客和周边村民参与。此外,党支部还定期组织“非遗进乡村”福袋刺绣展演、“五福临门”文化专场等活动,促进畲汉群众之间的交流。
为更好地服务村民,昌荣村党支部还组建了三明市首支少数民族志愿服务队,30余名志愿者依托乐龄学堂、幸福院等阵地,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义诊等服务,同时组织开展畲族舞蹈教学、山歌传唱等活动。“我们希望通过志愿服务,让畲汉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志愿服务队队长钟加富说。目前,服务队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70余场,惠及群众1000余人次。
“我们将继续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做大做强竹产业,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带领村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展望未来,卓佳榘信心满满。
来源:三明日报(沙县记者站 吴 伟 林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