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里的共享食堂真是办到村民心坎上了。”5月12日,说起村里的共享食堂,泰宁县开善乡余源村村民余大叔竖起大拇指,“以前办红白事得借场地、租桌椅,现在从灶台厨具到宴席布置一应俱全,一场下来能省下好几千元,实实在在减轻了负担。”
曾经,婚丧办事场地紧缺、环境简陋、噪音扰民等问题,一直是余源村村民的“心头病”。2023年,余源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免费共享食堂,为村民提供标准化婚丧嫁娶办事场所,精准破解了这一民生难题。
去年,余大叔的妻子在泉州因病离世。秉持“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余大叔第一时间联系了村里红白理事会成员余佐勤,决定在共享食堂操办后事,并请他帮忙把控流程和菜品。“办事前一天来领取餐具就行。我们制定了菜单,您可以适当调整,但按食堂公约,丧事菜品一般为8道,最多不超过10道。”余佐勤介绍。
“在共享食堂办事,不用在家搭棚,也不用四处借桌椅,既省心又省钱。”余大叔说,“整场下来节约了6600元,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人情负担。”
如今,共享食堂已成为村民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余佐勤常在这里向村民宣传最新政策。
作为全国文明村,余源村推行“文明积分制”,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殡葬等行为量化为积分,与流动红旗评选、文明积分兑换挂钩,激发村民践行文明新风尚。自共享食堂启用以来,已累计承办红白喜事10余场,平均每场较之前节约成本近三分之一,形成了天数、桌数、菜品“三控制”的规范化流程,获得村民们的认可。
来源:三明日报(徐尔文 熊明欢 刘淑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