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夏,宁化石壁这片红土地上,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绿意葱茏,生机勃勃。
近年来,宁化县始终把发展和民生作为根本,聚焦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旅游文化等民生事业,坚持对症下药补短板、强弱项,织牢民生保障网,一批批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项目建设亮点纷呈、蔚然成风,为石壁干群交出一份幸福而满意答卷。
今年,宁化县在合理安排“一事一议”项目中,不断加速推红色文化项目建设,大力开发人文资源,发展以红色遗址、客家风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步入石壁镇红旗村,一墙一风景,一墙一阵地,一幅幅丰富多彩又朴实的文化墙,成为颇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景观。在石壁镇红旗村高速入口处,建设有两处长约70米的红色文化及谷文昌文化墙。“文化墙”图文并茂,以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传统民俗文化、文明新风尚等内容,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如今,宁化县石壁镇大力推进文化墙建设,以墙为载体,用连环画、彩绘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孝道等主题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呈现在群众面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着百姓崇德向善。这一面面“文化墙”更是成为当下宁波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近年来,宁化县坚持问题导向,以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点面结合,对国省道沿线等重点部位进行集中整治、巩固提升。连日来,拆除陂下村铁皮房30余户2000余平方米;新建景观墙120余米;拟建设客家风格雨披约70户,目前已完成60余户,完成进度约为95%。陂下村两委把改善乡村环境、激活乡村经济作为工作重点,让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魅力。
来到陈塘村,只见村容整洁,栈道崭新艳丽。绕过栈道,紧邻荷田的便是陈塘红军第四医院旧址,“红军第四医院旧址”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而斑驳的青灰色马头墙似乎在诉说当年兵戈铁马的往事。
近年来,陈塘村做活培训经济,唱响红色品牌,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沉寂多年的陈塘村迎来变化的曙光,村两委决定抓住机遇,逐步实施“美丽乡村红色旅游客家旅游”的发展规划,用实际行动来铭记这段历史,同时牢牢端起红色旅游带来的“金饭碗”。同时开启“政企合作”新模式,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回流,引进宁化县石壁陈塘旅游有限公司,将原陈塘小学12间教室进行改造提升,打造红军食堂,目前已开始试运营,食堂一楼正在同步提升中。如今,陈塘村逐渐形成了集红军医院旧址群观光连接线步道、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康复操演场、全国红色医疗卫生培训教育基地于一体的乡村景区,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化段)建设,纳入宁化全县的“一地(以凤凰山为中心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一院(以陈塘红军第四医院旧址为中心的红军医院遗址群)一旧居(毛泽东、朱德在宁化的旧居)一线路”红色精品旅游线路。2017年,陈塘村整村实现脱贫摘帽,先后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大早,村头停车场内已有不少车辆,前来参观红军医院遗址的游客络绎不绝。红色旅游,让村民尝到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甜头。在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后,石壁镇策划生成户外拓展基地,打造模型展示区,建设长约20米的观景台,延伸放哨岗至红军医院后勤部3公里步道,沿途展陈红军战士雕塑、飞机、坦克等军事模型,开展户外模拟军事活动。目前,陈塘村红色旅游已形成良好效应。如今,每到节假日或周末,村口的车辆就排起了长龙,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在这里重温红色记忆,感受乡村新貌。
近年来,陈塘村依托打造红色文化,围绕村庄绿化、河道净化、路灯亮化、生态美化等目标,着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更好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先后完成农户楼间消防通道步道整治,对长约450米的安防围墙进行改造提升,设置“南金寨小区”标志;增加木质休闲长廊、老年休闲健身活动区、儿童游乐场、羽毛球场等设施。重新规整小区内部菜地,增设户外花箱,精心移栽补植树种,改善广场原有“生硬”面貌,“软化”环境氛围。在小区公共位置绘制“张雍耿送枣”、“禾口扩红指挥部”等禾口红色故事彩绘宣传画共5幅309平方米。包括修补破旧路面、整治巷道卫生、人行步道及绿化、文化墙修建、篱笆圈围等;通过开展一系列文明创建宣传活动,大力激发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使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对村里近年的变化,村民老张感悟颇深地说:“现在的陈塘,变美变富了,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为了能够持续提升人居环境,村里建立健全《小区卫生管理制度》《星级评议制度》,发挥小区建房管理理事会作用,定期开展文明户评议工作,进行文明户评议及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六到场”查验公示,落实评议结果奖惩措施,腾置星级兑换超市,上架标码兑换物品,做到“制度上墙、管理上心”,切实提升治理能力。
环境好了,大家的精气神都不一样。眼下,陈塘村正积极谋划发展乡村产业,来自江西的客商吴长能看中了陈塘村的绿色农产品。他在陈塘村投资成立集白莲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三明市天雕绿品有限公司,带动村民种植白莲发家致富。
“既能顾到家,还能挣到钱。”村民王火秀高兴地说。自从家门口建立起工厂后,她就进厂上班,不仅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天还有数十元的收入。
充分盘活资源,针对闲置空地进行精心布局,通过整体规划、改造升级,打造两处既贴近群众又美化乡村的微公园,让镇村变得更加美丽宜居。溪背村微公园占地面积约230平方米,集镇(禾口村)微公园占地约430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健身器材安装,整体形象进度到达80%。与此同时,陈塘村发挥绿兴家庭农场、大丰收经济专业合作社的龙头引领,成立农业经济合作社,整合糯稻种植、中草药种植等资源,激发群众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拓宽增收渠道。
清晨,走进初夏阳光下的石碧村,宏伟壮观的客家祭祖园横亘村中。至客家牌坊前,高挑方柱挂满横幅,建筑四角飞檐,干净寻根大道,掩映于百家姓氏柱子间。“石碧是客家祖地,这里每年都会举行祭祖大典,那场面相当壮观。”村民老张十分子豪地说。
走在宽阔的村道上,村民们闲坐聊天,过着惬意舒适的生活。偶尔驻足,村民会热情地邀请客人进家里坐坐,品擂茶、喝水酒。
石碧村历史悠久,从东晋开始,大批中原汉人举家南迁至石壁一带。到南宋末年,石碧村等地迁入的姓氏超过63个,人口11万。他们以石碧村等地为中转站,向闽南、粤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迁徙,甚至漂洋过海,辗转台湾及南洋。曾经的石碧村名声远扬,然而时光流逝,由于村庄环境没有得到及时保护,一度变了模样。
近年来,石壁镇在充分利用石碧村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宜人、客家文化底蕴深厚等优越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进一步促进客家文化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目前,石碧村传统古村落建设项目已完成保护发展规划,古桥、下祠门前景观(400余平方米水磨石小广场)、长100余米的古街巷改造项目正在施工。正规划设计5栋历史建筑风貌还原项目及客家文化元素融入项目,已完成长约800米的石碧村主街道设计方案。说起石碧村史,张恩庭老先生颇为自豪。他对村里的历史如数家珍:“石碧村的历史可长了!当初有多少客家先民曾安家于此,姓氏也杂,有张、刘、黄等姓氏在这落脚,这在其他村是不多见的。”打开话匣子的张恩庭饶有兴致,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从前村里垃圾乱堆,看了都不舒服,好好村子成脏乱模样?”村民老张回忆说。
古村要焕发新活力,保护尤为重要。近年,村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把古韵留下来也成为大家的共识。石碧村在美化环境的过程中,加大了村落历史人文的保护和挖掘,不仅重建客家公祠、寻根大道和祭祀广场,还对全村古祠堂、古桥路进行保护,对外集中展示客家祖地的历史与变迁。把古村落保护好、传承好的同时,挖掘文化上的“古”和“厚”、环境上的“新”和“美”,吸引客属乡亲和游客前来祭祖和旅游观光,让石碧村的发展有“面子”,更有“里子”。同时,村两委带领村民动起手来,以祭祖大典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对环境进行整治,清扫垃圾、拆除旱厕、修复破损河岸护堤,村落的“颜值”好起来。如今的石碧村,古色古香与优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相生共荣。
石碧村不仅是客家祖地,也是宁化最早创建的苏区之一,现有在册烈士90名,是三明市革命烈士最多的村,被誉为“三明革命烈士第一村”,2012年9月被三明市命名为“中央红军村”。2001年10月,石碧村修建了一座烈士纪念碑。2011年,宁化红军医院纪念园落户石碧村,成为三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励着一代代客家儿女奋勇向前。
为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苏区精神。今年,宁化县以石碧村入选“红色美丽村庄”为契机,着力在红色村党组织建设、红色教育内涵建设、红色资源优势打造、村级治理机制建设、村容村貌环境整治等方面下功夫。目前已完成红色元素路灯安装45盏,完成100余平方米墙体彩绘,进一步还原红色故事史实,丰富张瑞标等红色人物形象。
“不管是红色文化、还是客家文化,这些都是宝贵财富!”宁化县领导表示,作为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也是最远的出发地,革命战争年代,宁化人民为支前、扩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有数千宁化儿女牺牲在长征路上。如今,宁化县有责任有义务,把红色资源保护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更需要在保护、开发中带动老区苏区人民脱贫奔小康。(来源:三明市委文明办 连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