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后的际后溪流域

魏春华在巡河

沙溪河畔吸引不少垂钓者
2月23日,国家生态环境部九游会俱乐部官网通报《2021年1月全国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三明市水环境质量位列全国3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第19名,是我省本次获得的最高名次的城市。
“这是我市首次进入全国前20名,也是我市取得最好的一次成绩。”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次我市水环境质量成绩比原来最佳排名的全国第22位,又进了3个位次。
三明地处闽江上游,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是闽江、汀江和赣江的发源地,全市流域面积 5000 平方公里以上河流3条,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国人均的3.69倍,是全省人均的2.83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为守护一汪清水,打好“碧水保卫战”,守护三明绿水清波,控源、治污、严管……“一河一策”动真格。如今,“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动图景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2009年我市大田县在全省率先探索试行“河长制”,组建生态综合执法局,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我市建立河长制数字指挥管理平台、成立河湖数助治理中心、首创水生态环境大数据与司法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从“九龙治水”到“一局统管”的跨越式突破,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尤溪县际后溪曾经是一条“黑五类”小流域,流域沿线分布着多家养殖场,大量养殖废水排入际后溪,流域水质恶化为劣ⅴ类。环境遭到破坏,群众反映强烈,际后溪被省上挂牌督办,西滨镇以小流域养殖排污权交易改革来破局。
通过排污权交易,将原来19家养殖场整合成4个规范养殖小区,优化养殖场布局,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实现养殖行业集约绿色发展。际后溪水质恢复到了ш类以上,流域沿线村庄环境也提升了,还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尚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西滨镇彩洋村投资6000万元建设农庄,并完成了3a景区的创建。
“4个养殖小区的建立,改变了原先养殖场规模不一、环保设施投入不足、污水偷排难以监管的现象,促进养殖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实现了生猪养殖与绿水青山的和谐共存。”原来的“脏黑臭”如今变成了旅游景区,这让不少的当地老百姓拍手称快。
污在水中,源在岸上,根子在人。我市积极发挥治污能动性,不断探索环保新方法、新路径,使污染治理工作不断深入,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中,我市围绕“2 x”模式,对已排查出的两处黑臭水体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黑臭隐患点开展全面治理。
“治水是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市河长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市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治水,探索设立“企业河长”、发动成立百姓护河志愿服务队、委托专业养护队管理河道,推动“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
沙溪河畔,城因水而兴,水因城而灵。穿城而过的沙溪河,草木葱茏,蜿蜒曲折,携闽江之源而来,与三明城相拥,尽显“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独特风韵。此番美景,与百姓共同护河是分不开的。
2018年3月,市民魏春华发起“保护三明母亲河行动”,率先组建了三明首支百姓志愿护河队,在群众中掀起了沙溪河流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的宣传活动。
“保护良好的水生态,光靠政府的力量还不够,应广泛发动社会的力量。”今年61岁的魏春华,作为土生土长的三明人,他深知眼前的碧波清流来之不易,每周他至少巡河两次,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
“巾帼护河队”“河小禹”“委员河长”“退役军人志愿护河队”……全市来自各行各业的“百姓河长”,与“官方河长”良性互动沟通,目前12个县(市、区)均已组建百姓志愿护河队,总人数2000余人。
“河长制”促进“河长治”,目前全市有2000余名河长、1600余名河道专管员。近年来,我市做实做足“绿色三明”文章,持续打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着眼组织体系全覆盖、保护管理全域化、履职尽责全周期、问题整治全方位、社会力量全动员、考核问责全过程“六个全”要求,积极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护河持之以恒,我市水成效凸显:《2020年福建省河湖健康评估蓝皮书》发布,三明河流健康合格率达100%,其中健康综合指数一级的河流全省22条,三明13条,占59.09%,比2019年提高19个百分点;2020年5月,我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并获得4000万元奖励;大田“易信晒河”做法、沙县县级流域河长履职工作制度先后获评“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
“我们正大力发展水景旅游、水上运动、生态水产养殖等产业,持续把水美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市水利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三明优质的水环境,不仅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也让全国各地的蹼泳队、龙舟队、皮划艇队等集训队伍慕名而至。
一湾碧水长流,两岸美景如画。夕阳西下,沙溪河波光粼粼,岸上休闲漫步的市民,往来不绝,怡然自得。如今,“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绿都三明,更加令人流连忘返。(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郑丽萍 童良 李雨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