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微小的光,也有它的高光时刻。
近日热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将罗瑾守护南京大屠杀“血证相册”的壮举搬上银幕。影片中,一群像罗瑾一样的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与坚守,如同一束束微光冲破暗夜,照见了历史真相、照见了民族大义。
这微光是勇气与良知!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时,15岁的罗瑾在南京华东照相馆当学徒,当他发现日军屠杀中国平民的照片后,不顾生命危险,偷偷加印,并把其中16张制作成相册。冒死加洗照片、暗中保存“血证”,暗房里的罗瑾不是不知道危险,只因对同胞苦难的共情,小小年纪的他迸发出极大的勇气。
他于危难中保存记录侵略者暴行相册之举,仿佛一束微光穿过黑暗,在历史的深处烙下“中国人永不屈服”的印记。
最终,这本相册成为审判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罗瑾的微光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他用生命护卫的铁证,拨开历史的迷雾,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人宣告:任何歪曲、否认这段浸透血泪历史的图谋,中国人民都不会让它得逞。
这微光是责任与担当!
1985年起,罗瑾随子定居大田,开照相馆谋生。他长期对自己的义举讳莫如深,直至1994年,作为“血证相册”制作者与首位保存者,他的身份被媒体公开。这位老人毅然肩负起新的使命与责任,执着于奔走学校,向青少年一遍遍讲述南京大屠杀的亲身经历,还写下回忆录《历史的诉说》,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不可替代的证言。
晚年的罗瑾实现了与少年的自己的“隔空对接”,以讲述、记录与传承,让个人记忆升华为民族记忆。此举又是一束微光,引领人们追光前行。
这微光是接力与传承!
13岁的大田志愿者范子墨义务讲述罗瑾的故事,在小小讲解员岗位上发出了自己的微光。媒体的镜头聚焦、银幕的光影重现,都是对微光的接续传扬,将罗瑾以个体生命点燃的星火,聚拢为照亮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灯塔,警示我们铭记历史之痛,珍视和平来之不易。
伤痛或许容易忘记,但总有一些记忆,必须如生命火种般代代相传。“罗瑾们”以生命微光守护的,不仅是一段不容篡改的历史,更是一个民族面对苦难时最宝贵的精神脊梁——唯有直面黑暗过往,方能永葆对光明的渴望与追寻。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罗瑾的事迹备受称颂,个体微光再次创造高光奇迹。
像罗瑾那样,大家都来做一束微光!当为孩子们讲述先辈故事时,当在历史研究中严谨求证时,当面对谎言勇敢捍卫真相时……人们都在延续这份微光大义。
来源:三明日报(王克新 吴爱农 林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