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各大游戏平台发布了2025年暑假未成年人限玩日历,但是笔者发现,一些家长和孩子因网络游戏而引发的“战争”还是不少。在本应是休养的假期里,一些沉迷网络的孩子更加劳累,身心健康严重受损。
尽管平台从技术上构筑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这道基础防线,但一些中小学生游戏沉迷问题,还是令人十分揪心。中小学校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呢?笔者剖析三明市一些学校的教育实践,希望能给予一些启示。
一、合理地约法三章,让孩子心悦诚服地自律
三明市第八中学在推动家庭制定电子产品使用规则方面颇有成效。在主题班会上,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关于“自律与游戏”的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结合班级规章制度,制定出了适合自己的电子产品使用契约。小王同学和家里约定:每天完成作业后可以有半小时的游戏时间,如果一周内都能遵守规定,周末可以额外奖励娱乐时间;反之,则减少相应的游戏时间。小王的家长反馈:“自从制定了这个规则,孩子会主动控制游戏时间,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沙县区翠绿小学的做法也值得借鉴。学校通过家校合作平台,向家长分享了其他家庭成功执行电子产品使用规则的案例。家长们根据这些案例,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规则。小林同学的家庭规定:游戏时间只能在周末,且每天不得超过一小时。为了鼓励小林多参加户外活动,每参加一次户外活动,就可以在周末获得额外的15分钟游戏时间。这样的规则约束半年后,小林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戒掉了游戏瘾。
二、让家长感悟到,亲情陪伴是帮助孩子驱散虚拟世界迷雾的阳光
三元区第一实验学校经常组织相关亲子活动。例如,师生、家长一同筹备、参加校园庙会活动;同读一本好书;一同参加户外活动……家长李先生表示:“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我明白了陪伴孩子的重要性。课余我们一起参加打球等体育活动,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沟通交流更轻松了,孩子也意识到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
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近年持续开展多项亲子阅读活动,学校为每个家庭精心推荐了适合亲子共同阅读的书籍清单。家长张女士分享:“以前孩子一有空就想上网玩游戏,现在我们每天晚上都会抽出半个小时一起阅读。孩子不仅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我之间的话题也更多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沉浸在游戏世界里。”
去年底,大田县实验小学开展民俗文化打糍粑体验活动。600多名师生以及家长分工合作打糍粑、制作糍粑,共同品尝糍粑。“妈妈,制作美食真有意思,回家您教我做菜吧。”一个学生开心地对家长说。无疑,在场的家长,会从孩子的话语中感受到亲子陪伴的重要性。
三、开展心理辅导,敞开心扉沟通,打破沉迷坚冰
三明市实验小学的教师家访工作非常用心。小郑同学原本成绩优异,但有一段时间沉迷游戏,成绩下滑明显。班主任陈老师发现后,及时家访。在家访过程中,陈老师耐心倾听小郑的心声,了解到小郑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感到孤独和失落,才通过游戏来逃避现实。陈老师与小郑的家长共同商讨,制定了帮助小郑解决同学关系问题的方案,请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为小郑提供心理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郑重新恢复了自信,与同学们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不再沉迷游戏躲避现实。
沙县区城关第三小学在处理学生游戏沉迷问题时,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业的心理教师和先进的心理辅导设备。学生小郭因家庭变故,情绪低落,逐渐沉迷游戏。心理教师通过沙盘游戏,引导小郭表达内心的情感。在多次辅导后,小郭逐渐打开心扉,愿意与家人和老师交流,慢慢走出了游戏沉迷的困境,开始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
四、树立榜样,引领孩子迷途知返
今年,三明一所初中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小林回校分享他的成长经历。小林一度迷上网络游戏,整天精神恍惚,成绩一落千丈。后来,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凭借顽强的毅力戒掉了网瘾,并努力学习。最终,他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和大学。“千万不要让网络游戏毁了自己。”小林大声呼吁。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小林为榜样,合理安排时间,不沉迷游戏。
沙县区实验小学在校园文化廊展示了本校学生的先进事迹。小吴热爱公益,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同学们一起参加社区环保活动,还通过自己的绘画特长为社区绘制文化墙。学校大力宣传小吴的事迹,鼓励学生将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中,不要将时间、精力浪费在网络游戏中。
五、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弱化网络游戏吸引力
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的航模社团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亲手制作航模,并进行飞行测试。小李同学原本是个网络游戏迷,自从加入航模社团后,把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航模的研究和制作中。他兴奋地说:“航模比游戏有趣多了,我可以自己动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还能学到很多科学知识”。
沙县区金沙高级中学的美术社团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写生。社团的小张同学说:“以前很爱玩游戏,现在我更喜欢背着画夹去外面写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游戏对我的吸引力已经不大了。”
三明众多学校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周等“无游戏周”活动,组织开展科技竞赛、文体比赛等。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成就感,培养了良好兴趣,对网络游戏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一些学校还鼓励家长参与相关活动。
此外,许多学校还积极推广为青少年定制的专属知识学习游戏模式等。
来源:三明日报(宋 云 杨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