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时代的脉搏,歌曲是人民的心声。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抗战歌曲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坚忍和不屈,鼓励千万勇士走上了和侵略者殊死搏杀的战场。
1938年5月,因日寇侵袭,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众多企业、机关单位以及学校陆续跟进。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原福建省音乐师资训练班)于1939年7月从福州内迁至永安。烽火岁月中,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福建音专)师生们创作了一首首抗战歌曲,抗战歌声传遍全国。
烽火中创作抗战歌曲
“燕溪水,缓缓流,永安城外十分秋。月如钩,钩起心头多少愁,潮生又潮落,下渡照孤舟……”这首《永安之夜》创作于1942年,历经八十余载,至今仍在永安广为传唱。
1939年,彼时的国立福建音专还只是师训班,1942年升级为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成为民国时期三所最高音乐学府之一,素有“红色音专”之称,不仅造就了一批音乐人才,更培养了不少献身革命事业的优秀儿女。
《永安之夜》这首歌是由国立福建音专的保加利亚教授尼哥若夫作曲,师训班学员卢禹昌填词,歌曲很快在该校传唱开来。1942年,卢前到国立福建音专担任校长。他特别欣赏《永安之夜》,称赞乐曲富有中国气韵,将原词“初秋”改为“十分秋”,并填写第二、第三段。之后,《永安之夜》迅速在全省传唱。
卢前(1905—1951),字冀野,江苏南京人,是曲学大家吴梅先生的得意门生,被誉为“江南才子”。
“那年今日,问将军眼底,跳梁何物?血肉长城东海上,是我铜墙铁壁。寸土寸金,头颅宁惜?战地飘红血……”1942年,卢前与陆华柏共同创作了歌曲《血肉长城东海上》。这是一首为祭奠抗日英魂而作的歌曲。全曲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
早在福建音乐师训班时期,1939年,师训班就组织了“战地歌咏团”和“南洋侨胞慰问团”到福建省各地及菲律宾等地宣传抗战。国立福建音专创建后,音专师生们利用寒暑假到全省各地举办音乐会,以抗战歌曲鼓舞民众。
抗战歌曲传唱至今
历史需要记忆,音乐需要传承。乐开丰是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部退休音乐教师。他从小酷爱音乐,喜欢研究音乐史。1986年,乐开丰从福建师大毕业后,来到永安工作。
乐开丰介绍:“我和国立福建音专有缘,在福建师大音乐系就读期间,国立福建音专校友陈万桢教授、片冰心教授和刘秀灼教授是我的老师,片冰心教授的爱人曾雨音先生曾在国立福建音专任教。”2013年,在永安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他先后到福州、厦门、北京、上海等地拜访了10余位当年的国立福建音专校友。
2015年,经过各方努力,由永安市委宣传部编辑的《弦歌相承——国立福建音专纪念文集》印刷出版,收集了近百幅珍贵老照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彰显国立福建音专校友们的艺术成就,守护了这段不可忘却的记忆。文集收集、整理了《永安之夜》《血肉长城东海上》《抗战的旗影在飘》《同胞们奋起》等国立福建音专校友创作的抗战歌曲,以及校友后裔创作的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等歌曲。《弦歌相承——国立福建音专纪念文集》被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高校图书馆收藏。国立福建音专有30余位校友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任教,10余位国立福建音专校友为文集寄来了题词。
山海相依,情深意切。1950年,国立福建音专并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也就是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沪永两地的红色血脉也由此相连。
时光飞逝。一转眼到了2022年。是年5月19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上海与三明正式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沪明对口合作开展以来,永安市与上海音乐学院再度牵手。
2023年4月1日晚,上海音乐学院和永安市联合举办了“不忘初心向未来 同心同韵谱华章”《永安之夜》专场音乐会。在音乐会现场,《永安之夜》的歌声再次响起。2023年4月2日,在国立福建音专校史馆,上海音乐学院与永安市举行对口合作共建签约仪式暨红色音乐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们还在永安吉山演唱了《血肉长城东海上》和《游击队歌》。
老物件见证一段抗战岁月
卢前一生著作丰富,并收集整理、刊印了大量古籍,是著名诗人、散曲作家、戏剧史论家、剧作家和古籍整理者。他曾任《中央日报·泱泱副刊》主编。抗战期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行径,卢前撰写了大量宣传抗日救国的韵文作品,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词集《中兴鼓吹》。
在永安收藏家聂书专的店里,记者见到了他收藏的一本《乐章选》,一份民国《中央日报》,一份“国立福建音专校刊”。翻开《乐章选》,可见书页上写着“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丛刊”。经过岁月的洗礼,此书已被虫蛀。
“《乐章选》是卢前在担任国立福建音专校长时编写,由设于永安中正路的建国出版社出版发行,能收藏此书实属不易。”聂书专说。
卢前撰写的《上吉山典乐记》中这样写道:十二月,会计室正式办公,校医郑熙溱也到校,我为讲授《乐章》的便利,编了一本《乐章选》,在十日印成……
聂书专收藏的这份民国《中央日报》是1942年12月28日印刷,上面刊登了卢前撰写的文章《练存轩铭》。卢前写道: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在永安县境南上吉山,傍北陵殿而枕燕溪……
卢前撰写的《上吉山典乐记》有一段是关于“练存轩”的描述:纪念周上,我特别为同仁打气,因为师生都有些精神不振,我亲自写了校牌,同时,为我这住房,起了名字叫作“练存轩”,取蔡伯喈琴歌中语,并作铭题榜。
卢前的《上吉山典乐记》登载于1946年8月《中央周刊》。文章以时间为线索,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了他从重庆接受国立福建音专校长之聘到离开永安的过程。字里行间细述了在国立福建音专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抗战文化带给人们无尽的精神财富。如今,永安国立福建音专校史馆内,依然设立了“练存轩”亭子。
中华书局出版过《冀野文钞》,分为《曲学四种》《文史论稿》《笔记杂钞》《诗词曲选》四辑,收集了卢前各方面的代表作。
来源:三明日报(永安记者站 林 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