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泰宁古城,从“尚书巷”牌坊踏入尚书街,踩着湿润泛光的石板路前行数十步,就看到一口古井,尚书街左侧,进士巷口。
这口开凿于元末的井原本没有自己的名字,与另两口井并称“崇仁三井”。直到一百多年后,明代邵武知府夏英在邻近的东门大巷建了一座跨街牌楼,名“诰封坊”,后人也称“绣衣坊”,这井在牌楼旁,此后人们称它为“牌楼下井”。
牌楼不在,井还在。井栏刻字数行。上端从右到左分两行横刻“建造崇仁三井”,上行“建造”,下行“崇仁三井”。其下竖刻三行,中间一行字号稍大,为“何恩公”。另两行字稍小,右侧刻“萬暦四十六年”,左侧是“道光十九年合”。左侧这行下端还有残缺笔画,可惜无法辨清字形,可能还有二至三字。
井栏铭刻井的开凿者何恩,尊其为“公”。记录重修时间——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清道光十九年(1839)。
这是元代何恩出资凿的崇仁三井之一。
井似古城之眼,不知短暂驻足与之对视的人们,互相读取了什么。
井,古城之眼
崇仁三井现存“牌楼下井”“大巷头井”两口,另一口“大东门井”因城市建设现已不存,隐在古城时光深处。
大巷头井在九举巷口左侧。方形井台一角的两边是水渠,尚书街的流水在这里分成两股,一股流入九举巷,一股流经尚书第,右折流入进士巷。井台另两边连着古厝院墙。
井栏圆形,直径近一米五,由一整块赤砂岩石凿成,井旁有一口长方形水槽,整石凿就。古城人家在墙角种了一棵爬墙植物,枝蔓丛生,一路往上爬到墙顶,这是古城向上生长的流水。
墙根,形状各异的花盆里,茶花和其他花草,各自嫣红、滴翠,为青砖黛瓦平添色彩和灵动。
何恩生活于元代,生卒年不详,有关他的记述不多,但他凿井行善的故事却广为流传——何恩夫妇婚后一直未育。元至正元年(1341),一日,天降暴雨,溪流浊水滔滔,无法饮用。何恩倾资请人在城内凿井,一凿就是三口,都在崇仁坊,时人称崇仁三井。这三口井,解决了雨天饮水难题,邻里无不颂其功德。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何恩生一子,取名何道旻。
据清代许灿主纂的《泰宁县志》记载,何道旻(1365—1437)“少颖异”。何道旻年少被选入县学就读,26岁以闽中选贡第一名入南京国子监。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担任大理寺评事,后担任监察御史、江西按察司副使、广东按察司事、永州知府等职。后人评述他“自筮仕四十年来,事四朝,历中外,所致皆著能绩,去后恒见思”。去世后,乡人将其灵位祀于泰宁乡贤祠。
知府夏英建绣衣坊牌楼,就为纪念何道旻。
父亲凿井在先,井却因纪念儿子的牌楼得名。
崇仁三井中留存至今的牌楼下井和大巷头井虽不是古城最古老的井,却最广为人知。因为它们在古城尚书街边,进士巷、九举巷巷口,南北过客游览古城必经之处。
古城其他一些小巷,一转角,可能就逢着一口古井。看似落寞,却一直在那儿等你。
在狮子巷,与一口古井不期而遇。井叫“朱紫巷井”,开凿于宋代熙宁四年(1071)。整石雕就的井栏有两道裂纹,为防止散裂,两圈粗铁线紧箍。井深,映着天光、近旁老屋高墙顶端及垂下的藤蔓。井壁潮湿,附着青苔,数片翠碧扎根石缝之间。
井在狮子巷为何叫“朱紫巷井”?据说旧时朱紫巷分上朱紫巷和下朱紫巷。不知何时缘由,上朱紫巷更名为狮子巷,2007年,下朱紫巷更名为“朱紫巷”,原位于上朱紫巷的古井没有更名,还叫朱紫巷井。
这巷名源于旧时,古城学子取得功名后游街欢庆,大多穿着红色、紫色服饰,寄寓前程大红大紫。
在一条窄巷,遇到一位执帚扫地老伯。老伯说,旧时古城有在井边祭水神的习俗,如今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祭祀水神的习俗已经不传。
一些井,藏在更深的小巷深处。
从朱紫巷一侧走入土地巷,遇到一家客栈——“成达号客栈”。原是一幢老宅,客栈门口临近拐角处墙上挂着一块牌子,写着“请到成达号客栈前台领取许愿牌”。正疑惑客栈发放许愿牌何用?转过墙角,就看见了寿井。
这也是一口圆井,井栏与别的井不同,有上下两层,都是整块赤砂岩雕成,上一层稍高,高度大约是下层的两倍。下层井栏上端,接近两层连接处箍着一个铁线圈。两层井栏连接处的缝隙初看似被铁线圈勒成。看内壁,原来下层井栏有裂。井栏如此形制,大概因为当年一时找不到如此高度的整石,就取两块石头雕两段井栏叠加。
紧挨寿井,有一个神龛,一块横向木牌刻“龙井堂”三字,竖向木牌中间一片刻“龙井王神灵位”,两旁刻一副对联:“福水人康泰,仙泉寿永长”。可见古城居民对井的恭敬和崇拜,井有“神”,寄托素朴心愿。
左侧一面古旧砖墙是客栈外墙,挂满许愿牌。原来,人们对着寿井许愿,从客栈领取的许愿牌都挂在这里。
寿井在土地巷,因此也称土地堂井。
土地巷一个没有围墙的院落,一口没有名字的水井在院落中间,很是显眼。
井,是古城之眼,深邃,多有深意,却又无言。
泰宁县城还有许多古井以及与古井有关的传说。
有文字记载,泰宁最早的井不在现今古城,在城北天王寺,井以寺名,叫天王井,唐代会昌年间所凿。如今,寺、井均无迹可寻。
最具传奇色彩的井是圣公井。传说,北宋乾德年间,福建泉州一位名叫自岩的高僧在泰宁城西保安寺修行。有一天,他走到一个叫叶家窠的地方,正值夏日,看到数个孩童溪边饮水解渴,劝止道:“溪水不干净,不要饮用。”他随即以手指地,所指之处瞬间冒出一股清泉,涌泉成井。后来他在汀州武平南安岩示寂,时人为了纪念他,为他塑像,尊其为“南安公”。因他法号“定光”,后人也称他为定光古佛。这口井被称作“圣公井”。
红军井也叫“儒学井”,在泰宁城关岭上街,县志载“在儒学左”。据说为学宫学子而凿,因此称儒学井。这口井凿于明代,志载“东隅人黄贵凿”。井栏阴刻“萬夀宫”三字,若未经提示,几乎不可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就设在儒学井斜对面陈家大院,军民同饮一口井。红军战士经常帮邻近百姓挑水打柴,结下鱼水深情。后来,百姓将此井更名为“红军井”,在井旁立“红军井”一碑。
文献记载,泰宁县城古井有30余口。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9口。2010年,泰宁县政府将9口古井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脉, 古城水系
如同古宅,古城的井水呈现古城的“静”——淡定。街巷间的流水则是古城水的另一种形态“动”——不息。可视的流动,赋古城予灵动。
宋代,泰宁县城就开凿了城内水道。据传,宋初,来自东州的地师范越凤“观形察象,乃以东北之水南注于白象桥,又总西南之水合注于南关,法极神奇,脉由地中,踪迹莫识”,城内水系既成,活水流淌,从此“民物繁庶,人文丕振”——水脉即文脉。
明朝天启年间,县城南关一带大兴土木,水道大多数被毁,“存者十无一二”。以致“阴阳失调,灾害频兴。东南之被火患,几尽半邑。”清朝顺治年间,县令王侯带头捐出俸禄,筹集资金,决心重疏城内旧时水系,但是流水故道早已无迹可寻。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姓吴的“小民”献来父辈所存范越凤遗图。这图“区分按步有法,横直曲折有数”,按此图设计施工,城内水系得以恢复。清《泰宁县志》有载,“小民”名叫吴有保,其父吴周崇。县志还收录一幅城南水道旧制图。
如今古城水系,大多为当年水道遗存。
和平中街,尚书巷牌坊下暗渠,一股水流流入尚书街。
街旁一店内,一男子埋头做糕点,一边与人闲聊。上前打听水流源头,他们说,应该来自发源于东北方向新桥乡的北溪,至于哪个河段引入古城却不知晓。
活水沿尚书街流到九举巷口,同源的水在此分道扬镳,一股折向九举巷,一股继续往前。九举巷渠口,水底置两块石头,用于调节分流九举巷的水量。
九举巷之名源于“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之说。这句话展示了泰宁史上科举盛况之一斑。据说宋时水南西一带出过9位举人:邹棐、邹括、邹捍、邹应麟、邹应博、邹应辰、邹应龙、邹恕、邹恭。
邹棐、邹括、邹捍是三兄弟。邹应麟、邹应博、邹应辰也是兄弟。邹恕、邹恭是邹应龙之子。
科举史上,泰宁出过2位状元、54位进士、117位举人。
九举巷里,渠水沿左侧高墙根流过。这股水流,在巷尾经地下暗渠流入金溪河。
尚书街,渠水从尚书第大门口流过。
尚书第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兴建,俗称“五福堂”,规模宏大,是泰宁古城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尚书第建筑群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人李春烨(1571—1637)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累迁至兵部尚书、太子太师。
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大宅院却没有一口井,不禁让人有些疑惑。进入尚书第,感叹其建筑规模和工艺之余,目光也被天井里整石雕就蓄满清水的大水槽所吸引,导览者介绍是旧时防备火患的“消防设施”。
流水从尚书第大门口石板下暗渠流过。这股流水,或许在尚书第落成之时就这样,从未改道,流淌至今。
过尚书第,流水绕牌楼下井,右拐入进士巷。进士巷比九举巷宽些。江氏进士门楼就在巷子中段右侧,门楼上题楷书“進士”二字,饱满,大气,据说是江日彩(1570—1625)所书。江日彩生于明隆庆四年(1570),卒于明天启五年(1625),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乡试中举,第二年中进士。担任江西金溪知县、浙江道监察御史、河东盐场巡盐御史、都察院守院御史、太仆寺少卿等职务。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一代名臣。“易箦时,语不及私,唯以国事为忧而已。”去世后,他的灵位被家乡百姓奉于乡贤祠。
宋仁宗(1668—1224)在位期间,泰宁邹氏一门出了邹应龙、邹应麟、邹应博、邹恕4位进士。邹氏祖屋,在尚书第后门外。
巷子蜿蜒,水随巷行,汩汩有声,却不喧哗,似古城耳语。
立于江氏进士门楼前,可以望见进士巷尾,隔着左圣路的昼锦门门洞和古城墙,以及金溪对岸的绿树、楼宇。临近左圣路,进士巷流水从左圣路地底暗渠汇入金溪河。
出尚书巷,过左圣路,下数级台阶,穿过昼锦门,就到金溪岸边。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对岸,叶祖洽(1046—1117)高中状元。126年之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此岸邹应龙(1172—1244)状元及第。相距一百多年的两位泰宁才俊,留下了“隔河两状元”的佳话。
金溪源于宁化县安远乡,流经建宁,在建宁境内称濉溪,汇流泰宁始称金溪,依古城而过,流经将乐,在南平顺昌县汇入闽江支流富屯溪。
昼锦门是现今仅存的一座古城门。明嘉靖年间,邵武知府邵德久、泰宁县令熊鹗筹集银两,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11月动工修建城墙,嘉靖四十五年(1566)5月竣工,前后耗时五年七个月。当时修了四座城门——左圣、右义、泰阶(也叫至仁、保泰)、朝京,还修了四座小门——昼锦(也叫来凤)、靖远、菽仁、青云。小门昼锦与大门左圣都在城池东面,昼锦门紧挨如今的左圣路,或许得名于今已不存的左圣门。
昼锦门口左侧一块长条墙石上刻着“溪埠上下不許堆積違者罚钱六百”,其中“埠”字已不易辨。这是我所见最具年代感的“城管公告”了。
九举巷和进士巷两股水流,都在巷尾分别从地下暗渠穿过左圣路,在昼锦门旁侧汇入金溪。同源,殊途,又同归,与金溪一道,互相讲述状元、进士、举人、井巷人家的故事。
来源:三明日报(颜全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