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绷直,脚尖延伸……”6月15日,在大田县梅山镇中心小学舞蹈室,舞蹈教师吴梅花耐心地指导学生练习舞蹈动作。
每周四下午和周末,该校青少年宫舞蹈班的42名学生都会到学校学跳舞。跳着,跳着,这些拥抱美好的山里娃,悄然成长,变得更健美、更自信、更自律、更有毅力、更具创新与合作精神。
跳舞的山里娃
“我刚开始练舞蹈很害羞,手脚放不开,动作不到位,表情太僵硬,节奏踩不准,是吴老师的鼓励与指导让我自信多了。”五年级学生吴亦涵说。她第一次上台表演,光着脚跳插秧舞,被同学嘲笑动作滑稽,是“光脚大汉”。这让她苦恼、灰心。吴梅花悉心指导她,教她用心去感悟舞蹈之美。经过努力训练,她的动作越来越协调,同学们也对她刮目相看了。
吴亦涵家住梅山镇西书村,她的父母在杭州做小吃生意,平日由奶奶照顾。学跳舞后,她更自信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奶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坚持每个周末送她到学校练舞。
“喜欢舞蹈带给我的自由和快乐,每一次跳舞,就像用身体在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吴亦涵说。今年春节,在西书村第六届春节联欢晚会上,她和同村的吴梦菲等人一同表演了《好运全都来》《青花瓷》等舞蹈节目,赢得村民夸赞。
雷婧怡和雷婧妍是姐妹,两人一同报名舞蹈班,学习中国舞。“刚开始练习,很多舞蹈动作做得不标准,我们俩就相互纠正,比谁做得好,坚持更久。”如今,姐妹俩更加自信了。雷婧妍驼背的小毛病在练舞过程中不知不觉改掉了。雷婧怡的班主任介绍,以前,她回答问题或和同学交流声音很小,现在声音大了,遇到老师、同学也会主动打招呼了。
黄思颖家住梅山镇德州村,父亲外出做小吃生意,由母亲在家照顾。2年前,她观看了学校元旦文艺汇演的舞蹈节目后,对舞蹈产生了浓厚兴趣,便央求父母让她报名。
“为了完成每天跳舞打卡任务,晚饭后她就赶紧写作业。以前她都要先看电视。”黄思颖的母亲詹女士说,舞蹈让孩子的时间观念更强了,学习更主动了,学习成绩保持在班级前三,年段前十。虽然下学期女儿要升入六年级,有小升初入学考试,但詹女士相信孩子可以平衡好学习和跳舞的关系。
看到舞蹈艺术让孩子受益,家长也支持孩子练舞蹈。四年级的陈书真和陈静怡都是留守儿童,都住在梅山镇高泉村。因为喜欢跳舞,周末她们由奶奶送到村口,结伴乘坐半个多小时班车到学校练舞蹈。风雨无阻,她们全年没有请一次假。吴梦菲的爷爷一开始不是很赞成孙女学跳舞,在广东做小吃的父母决定先让孩子试试。如今,爷爷每周末都开车接送她,还鼓励更多人练舞蹈。因此,吴梦菲家族5个堂姐妹都加入舞蹈班。
“孩子们刚学跳舞的时候,很是胆怯,但慢慢地,在舞蹈里找到快乐,变得越来越自信了,后面就能在舞台上挥洒自如地表演了。”吴梅花说,孩子们都很刻苦,从不喊累,普遍都能超额完成练习任务。除了生病,没人请假,大都是提早到教室。布置的打卡任务,大家都按时完成,不少学生还拿着打卡视频找她指导。
山里娃的舞蹈
5月初,在大田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艺术节中,孩子们表演的集体舞《挑军粮》获得小学乡镇a组一等奖。在梅山镇中心小学庆“六一”活动中,孩子们表演了《红梅鼓韵》《朱德的扁担》等11个节目。精彩的表演赢得台下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我们很喜欢去县城参加比赛,可以获得掌声,吴老师还会请我们吃好吃的。”吴梦菲开心地说。
为了鼓励孩子,每次到县城参加比赛,吴梅花都会自掏腰包给孩子们购买零食等。平时练习也会奖励孩子们水果、奶茶。她还网购奖牌和奖杯,作为孩子们练习打卡的奖励。为减轻家长的负担,每次演出时,她都会在网上货比三家,挑选价格较低、适宜的演出服装。
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得表演更出彩。吴亦涵在排练《把爱寄回家》舞蹈时,念到“妈妈”两个字时,突然泪崩,将对父母的思念化作舞台上的深情演绎。
“上台演出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团队、学校。”雷婧怡记得,第一次上台表演集体舞时,自己紧张到忘记动作,表情僵硬,其他人发现后,一边小声提醒,一边鼓励她别紧张,放轻松。
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对此,吴梅花深有体会:“表演的时候大家会互相提醒,这次表演《挑军粮》,她们在上台前就窃窃私语,‘等会拿扁担的时候,你等我拿完你再拿’,她们会自己商量好。”
“梅山是一片有光荣传统的红色土地,我把红色故事编入舞蹈中,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吴梅花说,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呈现,更成为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生动课堂。
在排练《挑军粮》时,学生们查阅资料,讨论战士们翻山越岭时的心境,想象他们肩挑重担的艰辛。这些历史细节的浸润,让每个旋转、每一次抬腿都更具力量。黄思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努力让舞蹈充满生命力,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了红色文化,吴梅花还把农村生活的元素加入舞蹈节目中。如《秧苗青青》,让学生们跳舞的时候,不仅能感受到家乡红色文化的魅力,也能体会到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和其他项目一样,舞蹈艺术的熏陶,让孩子们更自信、更快乐,闪耀出更动人的光芒。”梅山中心小学校长赖昌健说,目前,他们学校推行关爱留守儿童“1234”模式,以“关爱留守儿童,打造幸福家园”为办学特色,为留守儿童打造温暖的港湾:组建青少年宫,开设舞蹈、篮球和文学社等10个项目,丰富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丰富留守儿童业余生活。
来源:三明日报(大田记者站 罗珍华 林伯郊 通讯员 王英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