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激情燃烧的青葱岁月——永安市西洋知青主题展馆掠影-九游会俱乐部

九游会俱乐部-九游会网址j9  
最新要闻    图片新闻    公告公示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专题集锦   评论博文   讲文明树新风   文明播报    县区动态    魅力三明    三明人文        他山之石        道德模范      我们的节日   
  您所在的位置:九游会俱乐部-九游会网址j9 > 三明人文
一段激情燃烧的青葱岁月——永安市西洋知青主题展馆掠影
[三明日报]         2025-05-29 14:46:00        字体显示:

  走进永安市西洋镇上螺村村口,村道旁,巨幅彩绘墙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几个大字赫然在目,让人真切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以文铸魂,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50余名知青来到上螺村,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段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那段令人终生难忘的经历,形成了上螺村独特的知青文化。西洋镇以建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展馆为抓手,将沉睡的旧时光转化为文旅融合新引擎,一幅景美、人和、民富、村强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一段激情岁月的再现

  岁月无痕,弹指一挥间。

  1969年2月7日上午,永安县革委会在人民影院门前,隆重举行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誓师大会,千余名知识青年和家属参加大会。会后,知识青年随即乘大卡车到各公社生产队插队。

  截至1979年,永安累计安置知识青年9837人。据不完全统计,其间,西洋公社安置知识青年近600名。

  逝去的知青岁月,是挥不去的时代记忆,如何将这段珍贵的记忆留存并发挥它的作用?

  “我们坚持党建引领,通过修建知青主题文化馆,持续挖掘知青文化内涵,加快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西洋镇党委书记涂爱燚说。

  走进展馆,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件件充满年代气息的老物件,生动再现了当年知青插队的生活、工作场景,风华正茂的青春风采跃然眼前。

  展馆是对当年知青们居住的知青楼进行修缮,由前言、“时代的召唤,青春的抉择”“艰苦岁月,青春无悔”“知识之光,文化传承”“精神永恒,影响绵长”和结语等板块组成,一幅幅照片、一张张图表背后,是一代人挥洒青春和汗水的故事。

  “这张照片,是我1974年被推荐到山西参观大寨时的合影。”知青刘美玲在观看展馆时,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说。

  1969年2月,17岁的刘美玲是永安一中1968届高中毕业生,被列入第一批来上螺村插队的知青名单。因为母亲生病需要照顾,当年11月才来到村里。

  两人一组,刘美玲被分在第五生产队,住在村民家里,和生产队队员保持“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

  农家四季无闲时。平整田地,上山制作土积肥,砍芦苇发展副业……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冬天要到水田翻田,挽起裤脚,光脚踩着冰碴子进入田里,刺骨冰冷。有时候不小心,踩到烂泥田,半个身子陷入田里,浑身湿透。”刘美玲说,干过农活,才能真正体会那种辛苦。

  “双抢”,即夏天抢收抢种,是一年中又一项辛苦活。烈日炎炎,割稻要跟时间赛跑,因为台风会不期而至,如果遇上台风,植株倒伏,收割困难,熟透了的谷粒也容易脱落,或者连续几天下雨,湿的稻谷容易发霉发芽。插秧要抢在立秋节之前,因为节前插的和节后插的秧,长势会不一样,收成也不一样。

  “每天早上5点多就出门,中午在田边吃完饭,没空休息,天黑了才收工,又累又饿,还要挑一担稻谷回村。”刘美玲说。

  冬天顶着严寒,夏日冒着酷暑,但女知青们一点都没有拖后脚。

  “1975年10月16日,星期四,阴。今天,大队召开社员大会,去安砂造万亩良田……男同志能办到的,女同志也一定能办得到。去安砂,条件差些,更艰苦,但是越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

  知青马承云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几年写来,积下厚厚几大本。娟秀的笔迹,折射着战天斗地的豪情。

  “1975年3月6日,星期四,晴。今年春耕,我们耕牛不足,因此,最近是天天挖田。为了早日把备耕工作做好,全体知青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人人天天出工。”

  “1975年9月20日,星期六,晴。同志们的干劲真大,连夜干。为了增加小队的收入,大家都发挥了冲天的干劲,晚上连装10车。”

  “那种吃苦也叫享乐似的岁月,便叫青春。”或许,展馆上的这句话,便是当年知青们理想信念的生动写照。

  在展馆一面面展板前驻足端详,尽管受条件限制,一些图片、场景并不是当年上螺村知青的生活、劳动、学习情景,但在场的知青们都表示,这些都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是对那段历史最好的纪念。

  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

  广袤乡土大地上的青春印痕,是人生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1973年3月18日,作为永安铁路中学首届毕业生,马承云是第三批来上螺村插队的知青。

  “早上村支委王福位开着大型拖拉机到西洋公社接我,下午就到田里插秧,晚上点着灯评工分,我得了8分。”马承云自豪地说。

  高中时参加过学工学农,马承云干农活有基础,社员们对她插秧的评价是“又快又整齐”,成年社员一天最高工分10分,年仅20岁的女知青,第一天出工就挣了8分。

  干农活都辛苦,但每个人对苦和累的感受不同。“和冬天踩着冰碴子翻田相比,我更害怕耙田,时不时就会踩到水蛇,吓得人心惊肉跳。”时隔多年,提及当年劳动场景,马承云还是心有余悸。

  搞副业砍芦苇也非常辛苦。高大的芦苇丛密不透风,穿着厚衣服也难免被划得鲜血淋漓。

  劳动环境艰苦,生活条件也困难。

  知青们按工分,从生产队分到稻谷后加工成大米煮饭。自己动手种菜,有时候回家就带点咸菜、咸鱼干等。午饭在田间地头解决,冬天地上挖个土坑,架几块石头,用茅草、树枝热一下饭菜吃。

  没有电灯,晚上学习、开会只能点煤油灯,或者搬条板凳围坐着聊天。如果遇到村里公映电影,是令大家最开心兴奋的事。

  和干农活的体验不同,当过赤脚医生的知青谢小敏别有一番感受。

  1975年7月11日,从永安五中毕业后,年仅18岁的谢小敏,来到上螺村插队。

  “1976年下半年,村里的赤脚医生干不了了,我因为身份问题,可能待的时间会比较久,村里就让我到县里参加培训。”谢小敏说。

  虽然培训时间只有3个月,但因为在学校有学工学农学医基础,谢小敏很快就进入角色。

  一位村民被猎人打猎误伤,肚子上满是铁砂。谢小敏用酒精消毒,拿镊子一粒粒小心夹出铁砂,然后上药,经过谢小敏多次精心处理,村民的伤口顺利痊愈。

  有村民干农活时,脚被竹尖刺穿。谢小敏就用镊子裹着纱布塞进伤口消毒,上药、包扎伤口,手法娴熟、老练从容。

  “那时候年轻,什么场面也不害怕,除了接生,村里的小病都能解决。”谢小敏说。

  村民有需求,随叫随到,有时半夜三更也要出诊。“用松明点个火把就出发了,有一次,路上竟然有条蛇冲着火把爬过来,吓得我扔了火把,摸黑跑到村民家。”谢小敏说。

  除了看病,夏天给知青泡消暑茶、学习针灸……直到1978年9月离开上螺,两年的“从医”时光,让谢小敏留下了独特的人生记忆。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学犁田、挑农肥、割稻谷,一处处田块修整、一棵棵果树栽培、一条条沟垄翻修……上螺村的山山水水,洒下了知青们辛勤劳动的汗水,也烙下了他们永不磨灭的人生经历。

  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记忆的河流流淌着历史,知青们在春种、夏锄、秋收、冬贮的农事活动中艰苦磨炼,茁壮成长,这段经历成为他们人生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1974年1月,上螺村成立知青队,知青们由原来分散到各生产队,转变为集中生产生活,村里划出专门地块给知青生产经营。

  “1974年7月16日,星期二,晴。今天,我送饭上山到和尚岭。三个多月前,我还在那里挑山土肥,田地里是一堆堆的山土。如今,三个多月过去了,金黄的稻子长势喜人。”

  知青们引良种、搞实验,大胆探索科学种田方法。

  “我们试种汕优稻新品种,插秧改三四株为单株,秧苗间距从一尺二减少到五六寸,亩产量由原来三四百斤突破八百斤,上级奖励了我们一辆拖拉机。”知青邱新华说,当年知青队工分值为0.86元,位列大队第一。

  马承云的日记,验证了知青们的丰收。“1974年7月10日,星期三,晴。知青队种的地开始收割,一天就收割水稻2249斤。”

  和村民们一起干,干给村民看。一些村民不相信农药可以给庄稼治虫,坚持在地里搞迷信画符驱虫。知青们用使用农药的地块治虫效果作对比,让村民心服口服。

  带头移风易俗,参加各种文艺活动,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发展……知青们在村里生活、劳动、成长,不仅看到当时中国社会最真实、最基层的一面,也懂得了人生,学会了坚韧。

  “上螺村插队经历,令我以后不管到哪个岗位都非常珍惜,工作也非常努力。”刘美玲1973年在上螺村入党,1974年选调进城,最后在省总工会退休,她说,吃苦耐劳是人生的财富。

  “今天是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50年,太凑巧了。”5月22日,在展馆参观的马承云感慨地说。

  马承云目前家住厦门湖里区禾山街道禾缘社区。今年1月,街道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马承云交纳的一笔5000元党费。

  “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马承云不仅这样真情告白,更是用实际行动践行,央视新闻频道、厦门日报、“朝阳禾山”微信公众号,都可以看到“马大姐”的风采。

  “有过知青经历的人,都特别能吃苦。”知青陈泽计说,当年的知青队整体氛围好,大家都积极向上,无形中会影响到每个人。

  风雨过后是彩虹。有了吃苦的历练,往后便有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勇气。

  “1975年,我被选调进城,先后经历了参军、转业、提干、企业改制、自主创业等经历,每一个节点我都从容应对,知青经历让我一生受益。”知青吴用南感慨良多。

  知青们在艰苦磨炼中成长,和老百姓朝夕相处,不仅懂农村、懂农民,也和村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他们守规矩、肯吃苦,和村民们的感情非常深,到现在大家都保持着联系。”今年71岁的上螺村村民吴法元,当年16岁就作为“知青老农”,负责指导知青生产生活。

  当记忆里蜿蜒曲折的土路被“白改黑”村道取代,一幢幢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知青们感慨村庄的发展变化,对眼前的一草一木倍感亲切。

  “每次回来,村民们都对我们非常热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我们也非常高兴,村庄越变越美丽,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刘美玲说。

  踏寻知青岁月,续写发展新篇。

  西洋镇文旅资源丰富,红色文化熠熠生辉,知青文化再现激情燃烧岁月,宁洋古道、福庄古村在保护中焕发生机活力,共同绘就了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文旅长卷。

  “我们按照永安市‘奋勇争先攻坚年’行动部署,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业态,加快培育乡村振兴新引擎。”西洋镇镇长唐名茂说。

  走出展馆,道路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有序,管线下地工程加快推进,古廊桥修缮后焕然一新……村庄快速蝶变,处处绽放新颜。

  东风浩荡征帆满,万物竞发谱新篇。立足新起点,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西洋镇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努力为永安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革命老区样板作出西洋贡献。

  来源:三明日报(永安记者站 魏兴谷 通讯员 罗梁丹 文/图)

 
 好 人 榜          更多>>
 
图片1.jpg
 
龙荣根.jpg
图片1.jpg
 
王贵珠正像.jpg
   创 城 简 报     更多>>
创城简报2012年第25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4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3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2期
 创建工作交流        更多>>
创建工作交流2016年第1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4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3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2期
主办单位:中共三明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九游会网址j9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