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和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和弟弟都很想你们……你们放心,老师和同学都对我很好……”“五一”前夕,因为想念在外地打工的父母,五年级女生小李课后用老师的手机与妈妈视频聊天后,眼睛微微湿润。待小李挂完电话,班主任邱金华一把将她揽在怀里。小李笑了……这情景,在宁化县城东小学教师办公室常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师与社会各界的关爱。近年来,宁化县城东小学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带头作用,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中走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帮扶之路,用爱守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党员带头“三扶”
城东小学地处宁化县城乡接合部,现有在校生2100多名,其中留守儿童86名。学校积极创建党建品牌“党员先锋岗333机制”,推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开学伊始,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摸排和评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为他们建立个人档案,制定个性化的“三扶”教育,即对留守儿童进行“扶志”“扶智”“扶助”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杜玲英介绍,教师全员参与留守儿童帮扶工作,校级班子成员“1对n扶志”,重点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每学期开设励志、感恩等专题讲座;科任教师“2 x对1扶智”,任教语文、数学的教师要带领其他科任教师,帮助留守儿童做好学业分析,提高学习成绩。每逢“六一”儿童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学校组织走访慰问留守儿童,力所能及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关爱留守儿童,党员带头行动。去年9月,刚从厦门转学来的四年级男生小罗因不适应新环境,整天闷闷不乐。语文教师、党员范良明发现后,主动找他谈心,发现他刚离开父母,时常感到孤独无助。范良明提出要与他交朋友,小罗欣然答应。范老师发动班上的同学与小罗交朋友,邀请他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范老师的鼓励下,小罗上课主动举手发言,性格变得活泼开朗。
大家想方设法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四年级数学教师党员廖晶经常找他们谈心,当面批改作业,将枯燥的知识讲解得生动有趣。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男生小宇的学习成绩不断退步。廖晶发现他课后爱画宇宙飞船,就用场景设计趣味数学题指导他解答,还赠给他印有宇航员的笔盒,引导小宇慢慢爱上数学。
关注心理健康
城东小学开设绘画、书法、音乐、舞蹈、体育等40个社团,吸引留守儿童报名参加,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知识竞赛……学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展示自我、放飞心灵的平台。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备受关注。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危丽力定期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为他们释疑解惑。“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缺少亲情的陪伴,容易变得胆小、孤僻、不自信。”危丽力说,“产生心理问题却得不到正常疏导,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危丽力的“心语小屋”每周三下午对外开放,经常有学生前往咨询,向老师倾诉喜怒哀乐。“这是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关怀。学生信任我,向我说出心里话,我要尽力帮助他们。”危丽力坦言,她在“心语小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跟踪和干预,让他们早日走出心灵的阴影。
“挥起拳头击打假人,发泄一下情绪,感觉心里轻松多了。”小刘今年11岁,经常遭到后妈的训斥。他每当遇到不开心的事,就会和危老师倾诉,也成了宣泄室的常客。
“对于存在焦虑、注意力集中困难、言语沟通困难以及适应困难等问题的学生,通过玩沙盘游戏,我能从中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危丽力根据学生对沙盘的摆设,逐一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共撑爱的晴空
城东小学定期组织开展“入户访千家”活动,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党员教师作表率,利用课余时间前往留守儿童家中,力所能及为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同时,教师们还积极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传授一些远程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方法。
学校联合社区工作人员,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组织体验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客家精神,传承客家文化;组织参加劳动,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
近年来,宁化县关工委、团县委、妇联等部门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经常走进城东小学等校开展献爱心系列活动,情暖留守儿童。
教师将留守儿童参与各类活动的表现,展示在学校微信平台,通过亲情点评渠道,邀请教师、家长、爱心人士共同分享与点评。针对评价信息反馈和儿童德育发展实况,教师不断优化帮扶方案,真正让留守儿童学有所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城东小学荣获三明市德育特色示范学校、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福建省文明学校、中国当代特色学校等称号,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得到肯定。“党员教师带头,教师全员参与,有效整合社会爱心力量,用心用情守护他们健康成长。”杜玲英表示,学校理应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晴空。
来源:三明日报(宁化记者站 赖全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