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90年前,被誉为“万里长征第一缕红飘带”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来到永安小陶镇,在发布《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之后随即挥师北上,以“血染东南半壁红”的英雄壮举,有力配合了中央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极大推动了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在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
7月15日至16日,全国和省内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到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集结出发地——永安调研,深入一线考察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永安留下的光辉足迹。期间,本报记者对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华南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蒋建农,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王盛泽做了专访。
记者:来到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集结出发地,追寻红色足迹,有何感想与体悟?
蒋建农:永安是一片红色热土,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留存着各个时期的大量红军标语,非常生动、直观地体现了革命先烈的所想所作所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4年7月15日,由红七军团改编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永安发布了《北上抗日宣言》,随即挥师北上。就像《北上抗日宣言》里所说,尽管在反击国民党军“围剿”的紧急关头,但是我们不能坐视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热河等的侵略,所以决心派遣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这一行动,践行了中国共产党拯救民族危亡的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的初心。
记者:《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有何重要意义?北上抗日先遣队承担了什么使命?
蒋建农:《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鲜明地表达了红军抗日的主张,红军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就此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向全国人民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态度,以及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决心。虽说此前中国共产党就抗日做了一些努力,比如1932年4月15日毛泽东在《红色中华》上发表了一篇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对日战争宣言》,可是由于国民党军的封锁、“围剿”,苏区的声音不能被外界的人民群众了解。北上抗日先遣队承担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重大使命,带着160万份的宣传品走出了中央苏区,深入国民党的统治区域和日本的势力范围,减轻了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压力,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态度。
记者: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福建北上抗日,目前关于这段历史挖掘整理情况如何?
王盛泽:围绕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径福建北上抗日这段历史,深入挖掘整理相关资料,目前已经编纂形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图志》等研究成果,建成红军标语博物馆、北上抗日先遣队公园等,并举办相关主题学术研讨会,推动探究挖掘不断深化。
记者:北上抗日先遣队来到永安小陶镇,被誉为“万里长征第一缕红飘带”,如何评价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长征中的历史地位、积极意义和作用?
王盛泽: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派出的第一支先遣队,第一次打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号,成为伟大长征的序曲。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有效调动和牵制了大批国民党军,减轻了中央根据地反“围剿”的压力,有力策应了中央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同时,通过北上行动及其发布的宣言,以及抗日标语和传单,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这对后来永安成为东南抗战文化旗帜也有深刻影响。
记者:红色,是三明最鲜明的底色。新征程上,三明如何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加快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蒋建农:北上抗日先遣队毫不动摇地听党指挥,坚决服从和服务大局,不怕牺牲,红军精神在三明得到彰显。作为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集结出发地,希望当地继续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牢记这段红色历史,用好红色资源,全力做好“红色 ”文章。
王盛泽: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永安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红色资源,希望当地进一步重视对红色遗迹、红军标语等挖掘保护,弘扬北上抗日先遣队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更好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助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来源: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文凯 永安记者站 林丹 陈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