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读书正当时,一寸光阴不可轻。芳菲四月,我们迎来第29个世界读书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通过决议,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对退休的老年人来说,读书有何意义?这让我想起杨绛先生所说的一段话:“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前不久,我读完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才真正体味到:人可以生而平凡,但要以善良为本,通过不懈努力,让平凡的生命活得有意义!而读过《百年孤独》,让我深刻体验到书中“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这句话的真正涵义。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使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一卷在手,通晓古今事,尽知天下事;读书,使人豁达谦逊,少了些浮躁,多了些包容;读书,使人修心养性,少了些戾气,多了些和善;读书净化心灵,是一个向内而行,通往心灵的大道。
唐末五代诗人翁承赞有诗道:“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读书是一辈子的修行。就像每天都要吃饭才能长骨肉和血一样,书读多了,会改变一个人的容颜和性格。尤其是得一本好书,如遇知己。一个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是一辈子的财富。
人生苦短,时日有限。读书,要多读经典之作。若只论读文字,现代人每天浏览的文字量都大得惊人。如当前有的神剧、短视剧等,很多时候致力于给读者、观众提供心理上的快感。而只是读短文,刷视频,对我们的经验并没有增加,多半是新奇热闹。读过、看过之后,什么也记不住,没什么收获。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朱光潜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读书的数量不是首要的,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思考的程度才最珍贵。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读书重学的传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很多人的最高理想。“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这是鲁迅说过的一句话,他的一生,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了一个生动的注脚,以学无止境的精神,知行合一、宁静致远。
活到老,学到老。正如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所说:“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来源:三明日报(扬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