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煦、气宇澄清,又一年清明姗姗而来。
清明节,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位列第五,又称三月节、祭祖节、行清节、踏青节等。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习俗丰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节日,具有多重含义。通常,清明节常被视为农耕文化的象征之一。还有,清明时节,鲜花盛开,踏青赏花、施放风筝等,也是颇受欢迎的轻盈活动。当然,清明节是祭祀、祭祖的时期,更是一种传统的祭祀文化,人们通过扫墓缅怀先烈、纪念先祖。
中国人历来讲究慎终追远,永远不会忘记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富强,为了抵御外敌侵略,推翻“三座大山”,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英烈们。在清明时节,进行祭祀,敬仰先烈,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此激发自强不息、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清明时节,许多在外工作的人们,甚至海外游子,都会千里迢迢,返乡祭奠祖先,扫墓祭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尊重和敬仰。但是,现实中有些人往往只重视逝者的“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而忽视生者的“侍之有礼”,这就有悖于孝敬长辈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珍惜亲情,孝敬生者是我们作为人的本性,对长辈应该给予更多的贴心关怀,使其愉快地安享晚年。
历史记忆历久弥新,英烈精神传承永续。清明时节,缅怀先人,贵在“铭心”。祭祀的本质是纪念、是追思。要通过对清明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把先烈们的传统美德继承下去;要饱含浓郁家国情怀,做到文明过清明,感恩祖先的大德,勇于承担传递民族香火的责任与担当;要向全社会注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尊崇英雄的强大正能量,让革命先烈永远为后人所敬仰、所怀念。
来源:三明日报(吴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