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岁首,逢年过节,各地各部门都会开展多种形式走访慰问活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这种心系群众、关爱百姓之举,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和好评。
慰问是人文关怀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怀,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更是对困难人员的抚慰和鼓励。慰问二字拆开,即安慰、问候之意,是用话或物品向困难群体,表示关心和安慰。
开展慰问活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是,多年来,很多同志把慰问活动当成了“送钱送物”活动,习惯于慰问前准备点慰问金、买些生活必需品。慰问时,在群众家里,寒暄几句,说些客套话,有的地方由于安排的慰问对象比较多,上门慰问的同志只站了几分钟,递个红包,放下东西就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他对群众就业、生活遇到的困难等等问题“都牵挂在心”。我们各级各部门的广大干部更应该涵养人民情怀,关心群众疾苦。
当前,农村中有的群众生活还有一些困难,他们在接受慰问金和慰问品的同时,还希望上门慰问的同志能耐心地坐下来,与他们嘘寒问暖,体察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认真倾听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应对。上门慰问的同志则要换位思考,多站在困难群众的角度,认真地问问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去年的生产情况如何、今年的生产有什么打算、孩子就学教育、老人就医养老等方面还有什么问题等等。这些是我们开展慰问活动的初衷和要义,不可忽视。
送钱送物,固然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但这只是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长远的办法还得努力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因此,在开展慰问活动中,要通过认真地“问”,仔细地听,了解群众面临的困难,从而提出具体办法和措施,帮助解决在生产中的难题,从而使群众通过产业发展过上更好的生活,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这样的慰问“问”到群众心坎上,才更有意义。
来源:三明日报(吴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