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位于闽赣两省交界处,离县城50公里,山高路远,产业不发达,就业机会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这里是客坊乡中心小学,是建宁县最偏远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目前在校生155人,其中留守儿童95人,占学生数的61.3%。这些留守儿童长年与父母分离,缺少陪伴和关爱,爷爷奶奶等老年人成为他们生活、学习的实际负责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客坊乡中心小学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总结出“真爱6 1”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模式,老师们义务担负起“代理爸爸”“代理妈妈”的责任,为山区学子带来爱和温暖,让他们孤独的心灵得到慰藉。
12月4日,闽赣交界处,山路绕过一弯又一弯后,客坊中心小学的大门终于出现在眼前。这所学校地处建宁县最偏远的乡镇,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这所小学的学生,有许多人过年都不曾见到父母。每年入学季,“小孩子们的脸上少有笑容。”校长罗仔秀说。开学第一个星期,学校就将全校学生留守情况做一个摸底,目前,有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被分为两类,一类的孩子比较积极,二类的孩子可能会有一点自卑和叛逆。“我们针对不同情况给他们建档立卡,然后再把他们分到全校的老师身边去,一类跟二类综合一下,混在一起,由一个老师做他的代理家长。”
用心“护苗” 让爱回归
看似简单的陪伴模式,实际上很考验这些“代理家长”。全校目前有27位老师,平均年龄28岁,全是“代理爸爸妈妈”,他们中有的是本县的,有的是本乡的,还有的是美丽中国支教老师,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都陪孩子一起。他们是怎么做的?
眼下建宁已然入冬,天气寒凉,清晨薄雾笼罩着这所乡村小学。铃声响起,穿衣、叠被、刷牙、洗脸……对刚入校不久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挑战。从帮忙整理宿舍内务开始,“代理妈妈”“代理爸爸”们便开启了忙碌的一天。年轻教师黄火英就是其中一员。
“我们主要通过师生共建,让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参与到温馨氛围的营造上来。”黄火英介绍,学校的每位党员带头与非党员教师结对,和生管教师一起,精心挑选“家”的成员,科学合理做好人员搭配,再把个性相似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宿舍,使大家相处得更加融洽,增加“认同感”。特别是把兴趣爱好、优良品质、特殊能力等方面有共同特征的同学分在一个宿舍,借助多数同学的特征优势,鼓动形成一种宿舍“个性”,并借此抑制个别同学的不良特征,促使他们在行为方式上产生积极的从众行为。
此外,还有陪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课后谈心、陪餐、衣物整理、睡前查房,这些“代理妈妈”“代理爸爸”们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过年时,只要监护人无法带走孩子,代理爸妈就把学生接到自己家里。
用心“护苗” 圆梦心愿
生日应该是每个孩子儿时除了新年外最期待的日子。在客坊乡中心小学有一个特殊的“心愿廊”,每年新年到来时,学校鼓励留守的孩子在卡片上写下愿望,挂在心愿廊里,等到生日时实现。
“我有一个心愿,拥有一部手机,这样我就可以天天和爸爸妈妈视频了……我希望,有一个布娃娃陪着我,我就不会孤单……我的心愿是,可以吃大餐,去看海,看长城……”心愿廊上悬挂着一张张心愿卡片,微风穿堂而过,大大小小的心愿随风飘荡。每个孩子心中都藏着愿望,他们将愿望写在卡片上,这是孩子们和“代理妈妈”“代理爸爸”们的约定。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期待,每个月,代理爸妈会给孩子们过一次集体生日,蛋糕和礼物是必备的,除了这些,爸妈从远方发来的视频是最值得期待的。
12月4日这天,学校为16位本月出生的孩子过了集体生日,在“代理爸爸妈妈”们的陪伴下,大家都戴上生日帽,唱起生日歌,拿到礼物、吃上蛋糕、拍了合影。最后,便是和父母视频通话环节。“妈妈祝你生日快乐,马上过年了我们很快回来了,要好好学习……”学生小邹在美丽中国支教老师黄野芹的陪伴下拨通了妈妈的微信视频电话,母女俩泣不成声……
平日里,父母的影像还会在心愿墙旁的电视上滚动播放,想家的孩子偶尔会跑到这里哭一下。另一种思念家人的排解方式是打视频电话,从傍晚到睡前,学校有两台电脑供孩子们跟父母沟通。电脑所在的教室常常是最热闹的校园一角,每日大排长龙,学生们甚至为此摇号。
当谈到为什么回到乡村任教,黄火英老师是这么说的:“因为我曾经也是留守儿童,我们中很多老师也是,大家都是希望孩子们能拥有和我们不一样的童年,一个更快乐的童年。”
用心“护苗” 真爱“6 1”
学校的一面墙上张贴着家长的照片,有在养殖场工作的爸爸、在市场卖菜的妈妈、做家具组装的爸爸、在服装厂做工的妈妈等等,照片上家长们穿着工作服、拿着营生工具,埋首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照片下有一行家长寄语:“亲爱的孩子们,不是爸爸妈妈抛弃你们不愿在家带你们,我们也是为了生计、为了你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辛苦工作……”
“家长出去是为了改善生活,这么讲很苍白,有图片学生就会直观感受到。把父母在外辛苦劳作的情景告知孩子,让他们能够理解父母。”校长罗仔秀解释照片墙的用意。
能征集到这些照片,自然少不了家长的配合。罗仔秀说,这些家长收到学校的邀请后,首先是觉得安心,之后是觉得非常感动,最后则是纷纷反思自己跟孩子交流不足的地方,及时弥补。
这一系列措施被客坊中心小学总结为“真爱6 1”,“6”即晓真情、绘真景、系真爱、育真人、懂真规、吐真言,“1”是学一项艺术技能。每天傍晚有两个小时,学生们可以学乐器、体育、书法,还组成了航天小组,交流科学知识。
客坊中心小学“真爱6 1”入选教育部首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同时分别被教育部、民政部评为“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
“我们希望他们身在乡村,但是自信和尊严都不比别人缺失,也希望他们心中会有世界。这是我们每个教师的理念。”罗仔秀说,“我们希望做到这些,让他们从容成长。”
心愿墙上的吊牌正在减少,每一个到访此地的参观者几乎都会帮孩子实现一个微小的愿望:一个乒乓球、一支笔、一颗糖,而那些更宽广的愿望,则需要整个社会帮他们实现。
来源:三明日报(陈 震 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