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到校上课,遵守穿校服、不染发、不带手机、不抽烟等学校规章制度,能安静在教室听课,正常上学、放学……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特殊生小陈却花了近两年时间才做到。
转变,源于永安五中正在开展的特殊生、学困生、困难生、留守儿童等“四生”管理工作。

“大手牵小手”关工委老同志为学生开家教家风讲座
特殊生不再“特殊”
小陈读小学四年级时父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家庭变故,导致她性格逐渐发生变化,开始不爱学习,动辄发脾气、打架。进入中学后,她更加叛逆,结交社会不良青年,多次参与违法行为,初中两年辍学、返校来回3次。
如何帮助像小陈这样的特殊生呢?永安五中凝聚学校教师各方力量,开展“五帮一”特殊生帮扶工作,校级领导、处室主任、党员、班主任、科任教师分别挂包帮扶一名特殊学生,因人施策、做好转化工作。
副校长吴志锋分管德育,带着班主任、科任老师定期与小陈谈心,关心日常生活情况,鼓励她及早改变不良习惯,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功课,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陈回归校园生活。
学校还积极构建乡镇、派出所、法院等“八挂一”帮扶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特殊生挂包帮扶。
小陈居住的岭头村党支部书记以及西洋镇派出所民警也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告诉小陈参与违法行为的后果。
“现在精神状态不错,可以正常来学校上课,也能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就是基础太弱,我们会想办法进行课业辅导。”初三(3)班班主任苏进章说。
据统计,目前永安五中像小陈这样的特殊生有17人,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取得明显帮扶成效,学校校风、班风、学风明显好转。
学困生学习有依靠
特殊生不再“特殊”,学困生学习也有依靠。
七年级(2)班学生小杨,成绩下滑,与同学人际交往差,情绪不稳定,医院诊断为中度抑郁和焦虑。
“家庭变故、成绩下滑等因素,很容易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得抑郁症的学生明显增加。”语文教师杜雅燕获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日常工作中非常关注学生心理问题。
针对小杨出现的情况,结对帮扶教师每周要进行一次谈心谈话,了解日常生活、学习困难、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情况,检查学习作业。同时,每学年进行3至5次家访,每学期至少2次和家长进行电话沟通,及时掌握学生情况。
“除了及时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情况外,心灵的沟通更重要。”政教处主任冯春英说,小杨担任校卫生督导队队长后,每周四带领组员认真督导检查卫生,在展现自我价值过程中逐渐树立信心。
和特殊生、学困生一样,困难生、留守儿童也各有各的特点。学校在结对帮扶基础上,加大家庭困难学生补助力度,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持续织密爱心网。其中,17名困难寄宿生和走读生,每人每学期分别获得625元和312.5元困难补助。
为了进一步畅通帮扶通道,学校还设立“校长直通车”通道,校长刘春明公布手机电话,学生、家长有事随时可以联系。
育人需要营造良好环境。学校多方筹措资金,铺设了一条300多米长的“白改黑”校园道路,修建了荷花园、德育园、梦想园等设施,引导孩子们努力向善向上。
潜心育人,用爱浇灌每一位学生。永安五中努力让教育更有温度,用更多温情陪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来源:三明日报(永安记者站 魏兴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