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宋朝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后人尊称为朱子。
朱熹一生对书院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结。他立朝仅有46天,任官约十年,其余的时间都在从事讲学著述,是谓“琴书五十载”,一生主要深耕于书院,促进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创新,影响力远播海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

从南溪书院到紫阳书院:理学宗师的成长摇篮
朱熹出生于尤溪郑氏馆舍(南溪书院)。南溪书院的半亩方塘,让人不禁想起朱熹的名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他以“半亩方塘”比作书,以“天光云影”喻书中蕴含的义理,以“活水”比喻新知新悟,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吸纳新的思想和事物,才能守正创新、与时偕行。
朱熹一生不断追求德性和学问的丰盈,终成一代理学宗师。南溪、云根、星溪、环溪、紫阳、隆教等书院都留下了他许多好学深思的故事。
“朱子读书法”启示后人,读书要深入浅出,要有恭敬的态度、坚定的志向,要持之以恒,要眼到、口到、心到,要虔诚虚心领会圣贤用意,要将书中的道理付诸实践。
创办环武夷山诸书院:朱子理学逐步完备
朱熹一生“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成为理学集大成者和闽学代表人物,影响远播海外,他的理学研究和代表著作大多是在他环武夷山手创的各书院中完成的。

朱熹环武夷山创办的又一所深有影响的书院是武夷精舍,也就是今天的朱熹园,建于淳熙十年(1183年),地处武夷山隐屏峰下九曲溪畔。他在武夷精舍研学八年,大批学子纷纷负笈而来,众多理学家也相继在周边择地筑室,蔚成一方学园。
在这里,朱熹完成了著名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标志着朱子理学体系的成熟。朱熹对此书的写作十分用心,不断修改,倾尽了毕生心力。
绍熙三年(1192年),朱熹迁居建阳考亭,在此创建沧州精舍(考亭书院)。考亭书院声名日盛,八方学者慕名而来,成就了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考亭学派”。
环武夷山诸书院蕴生了朱子理学,也造就了闽学,被誉为“南闽阙里”“道南理窟”。
修复白鹿洞书院:制定系统完整的学规
朱熹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上。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校规教规学规,它不仅为中国书院树立了规范,也在汉字文化圈得到广泛接受。
据考证,朱熹创建、修复,读书、讲学或题词刻匾、赋诗作记的书院达67所,还整顿了同安、南康、漳州、潭州等地的官学。幸运的是,今天我们还能见到朱熹留下足迹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武夷精舍等,实地感受书院之厚重与中华文化之博大。
来源:海博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