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绕,秋色怡人。宁化县曹坊镇中心学校美术室的黑板上,贴满了孩子们精心制作的“庆国庆”主题手抄报,五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表达了孩子们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热爱与感恩之情。“85后”美术教师廖婉平根据手抄报的整体构图、色彩搭配等进行点评,指导孩子们观摩与学习。

乡土成了最好的美术教材
廖婉平是一名青年党员,现任曹坊中心学校副校长、工会主席。2011年,她从三明学院艺术系毕业后,到曹坊中心学校任教。
12年来,廖婉平扎根教学一线,用画笔播撒七彩阳光。“山里的孩子很淳朴,很热情,他们渴望艺术美的那种眼神,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廖婉平坦言,她会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并及时做好课后反思。
曹坊中心学校创办于1919年,是一所地处偏远山区的百年老校,现有在校生400多名。山村不少家长并不重视美术,这给学校美术教学带来新的挑战。遇到一些在美术学习方面相对薄弱的学生,廖婉平积极帮助他们寻找绘画的突破口,让他们喜欢画画。
“除了要准确地把握构图与色彩语言,绘画也要表现作者的情感与想法,展示童真童趣。”廖婉平认为学画很重要,培养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
山村孩子不舍得掏钱买彩笔、颜料,廖婉平用有限的教学经费统一购买蜡笔、马克笔、油画棒,放在美术室内,方便孩子们作画。“校园坐落在群山脚下,开门见山,孩子们熟悉山里的一草一木,我们有城里孩子看不到的美景。”在廖婉平看来,没有好的书本教材并不怕,山乡之美就是最好的美术课本。
廖婉平立足本土文化与生活,找准能激发孩子们智慧与情绪的切入点,分年龄段的进行循序渐进式教学,积极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在她的辅导下,孩子们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墙壁上、走道旁、橱窗内……那一幅幅七彩画面成了一道美丽的校园风景线,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许多她教过的孩子将绘画兴趣一直保持下来,甚至走上了艺术之路。
教师成了孩子的知心朋友
12年来,廖婉平从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入手,不断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他们信任她、亲近她,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她说。站在孩子们中间,她成了“大姐姐”,课余爱与他们一起谈心、玩游戏。
来自单亲家庭的男孩子小华爱好美术,曾经是个喜欢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孩子。在廖婉平的鼓励下,他拾起了手中的画笔,也渐渐重拾起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2014年9月,男生小张因父母双亡,性格内向,经常被同学欺负。小张缺少童年的欢乐,总是沉默寡言,言行举止缺少自信,学习主动性差。廖婉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找他谈心,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她经常找欺负小张的同学谈话,希望他们多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她在班上成立学习帮扶小组,还画了一张“全班福”贴在班务栏中,以此激励大家。“欺负小张的孩子越来越少,帮助他的越来越多,小张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性格变得活泼开朗,成绩也提高了很多。”廖婉平认为,教育路上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2022年10月,廖婉平发现刚从外地转来的女生小曹上课时总爱趴在桌子上睡觉。经了解,廖婉平得知小曹父母多年前已离异,一直跟着爷爷生活,小曹从此悲观失望,学习上自暴自弃。多次家访,廖婉平积极开导她,鼓励她,还表扬她的画画得特别好看,并让小曹的爷爷周末多陪伴她。在廖婉平的帮助下,小曹变得阳光开朗,学习刻苦努力。
舍小家,顾大家。2016年,正在休产假的廖婉平得知学校师资紧缺,毅然将年幼的孩子交给家人照顾,提前返校上课。“我乐当一名美和爱的使者,让孩子们快乐地拿起画笔画出心中的世界。”从教路上,廖婉平爱岗敬业,从无怨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廖婉平指导学生在县级以上美术创作比赛中获奖30多次,她多次获评“县优秀共青团员”“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市暑期学生教育活动先进工作者”“市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今年7月,她参与制作的微电影《赓续红色血脉,争做强国少年》入选第二届中小学“传承红色基因,争做强国少年”阅读活动省级交流展示之列。
来源:三明日报(宁化记者站 赖全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