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理学之邦”“闽学鼻祖”杨时故里,“程门立雪”的典故在这里代代相传。
杨时(1053—1135),两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和元祐八年(1093年),杨时先后拜河南洛阳的程颢和程颐为师,并成为程门“四大弟子”(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之一。杨时求师程颢南归时,程颢以一语“吾道南矣”相送,可见对杨时相当器重。杨时尊师之风,影响后人,朱熹便是其三传弟子。

坚守31年 留存历史
今年78岁的吴福瑞参与杨时文化的保护、发掘工作已有31年。
2008年吴福瑞参与设计杨时纪念旧馆,当时馆内文物、书籍屈指可数。“一个纪念馆如果没有丰富的馆藏文物,就没有生命力、说服力,弘扬杨时文化更无从谈起。”吴福瑞介绍,那时一度因为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约了杨时文化的弘扬和保护。
“要在我们的手里,把杨时相关的文物资料保护、修复、利用搞好,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关于保护杨时文化的大小事务,吴福瑞都积极参与。此后,他便为馆藏文物四处奔波寻找。
多年来,吴福瑞跑遍了邵武、萧山、浏阳、洛阳等地,寻访与杨时相关的资料,在原资料上补充杨时生平事迹、文章、诗集等,编写了《话说将乐之杨时文化》《杨时与朱熹渊源录》《杨时与将乐》等多部书籍。他还将自费购买的数十件杨时文物和拓版书籍,全部无偿捐给了纪念馆。
2021年5月18日,杨时纪念馆新馆建成使用。
从旧馆到新馆由于数量多、种类多样,容易造成可移动文物尤其是馆藏纸质文物霉变,保护、拆卸、包装及转运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确保细致严谨。
吴福瑞主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与纪念馆工作人员一起安装底托和泡沫、棉线纸等保护材料,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因颠簸产生损坏,逐件陈列至新馆展厅中。
最令他自豪的是,一比一拓印了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徽宗赵佶在迩英殿御赐予杨时的宋金星歙石砚。为拓印砚台,吴福瑞用了三年多时间,寻访各地的博物馆、档案馆最终在“清宫砚谱”中找到记载。
“吴福瑞老师经常主动承担一些繁琐的工作,如整理文件、填写资料、研究历史事件等,用心为纪念馆的工作做出了许多贡献。”将乐县博物馆馆长林薇说。吴福瑞的执著影响了很多关心、热爱杨时文化的群众、后辈,他们纷纷联系纪念馆无偿捐赠文物、提供线索。
在将乐,像吴福瑞这样关心、热爱杨时文化的人还有很多,将乐杨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肖胜龙多年来为杨时纪念馆展陈内容提供史籍等资料,与杨时纪念馆工作人员配合一同宣传杨时文化。
肖胜龙还时常给杨时纪念馆讲解员授课,毫无保留将自己对杨时文化和将乐历史的研究成果倾囊相授,随时不厌其烦地为讲解员答疑解惑,为讲解员能讲好杨时故事提供了许多帮助。
如今,纪念馆有关杨时的史料20余种、图片和图表60多幅,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还有一支高素质、年轻、专业的讲解队伍。
纪念馆里的守护者
初秋时节,四面八方游客来到位于大宋古镇的杨时纪念馆寻访杨时遗迹,感悟这位文化巨擘的精神伟力。
“杨时纪念馆大厅背景为6组浮雕,讲述了杨时的故事和成就,顺时针依次为:含云讲学、延平四贤、道南理窟、洛闽中枢、嵩阳主教、国子祭酒……”伴随着讲解员的讲述,游客逐一参观着馆里陈列的杨时手迹、浮雕、画像、文献资料,通过一个个历史碎片感受杨时文化。
将乐县博物馆分馆杨时纪念馆由“将乐龙池·杨门世家”“程门立雪·倡道东南”“国运民瘼·休戚与共”“千秋风范·万世尊崇”四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820平方米,建筑面积3636平方米。采用文字、照片、图版、实物、多媒体、雕塑、场景、触摸屏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了我国著名理学家杨时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理学发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贡献,是一座现代化功能完善的专题性博物馆。
杨时纪念馆新馆对外开放后,至今为止参观人数多达7万人。展厅里人声鼎沸背后的陈列室里,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地对馆藏的每一件展品进行清理、除尘、巡视和日常维护,还要对新征集文物完成鉴定、入库、建档等工作。
尽管工作有些辛苦甚至枯燥,但他们表示,能够保护弘扬杨时文化是自己的荣幸。
薪火相传续芳华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历史文化遗产如同石头,记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归宿,杨时文化作为历史文化与精神载体的文化遗产,唤醒着我们的记忆,为我们连接过去和现在架起了桥梁,也为从今天走向明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其重要不言而喻。
从1983年开始,将乐县共召开了多次有省内外专家学者参加的杨时学术研讨会,1993年成立杨时研究会,出版了20多本有关杨时的专集。2001年7月30日将乐杨时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成立,22年来在杨时文化研究、宣传和联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杨时学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杨时以德育的家规教育子孙,在德行上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杨时求学、治学、育人的精神,2013年以来,将乐县开启“杨时文化进校园”之旅,全县27所中小学根据各校特点,全面打造以杨时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把杨时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之中,代代相传。
将乐县作为杨时故里,多年来,始终不遗余力支持杨时文化研究工作,高度重视杨时文化的传承、保护、弘扬工作。建设了杨时小学,命名了杨时大道,拍摄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杨时》,杨时文化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先后在龟山陵园举办了杨时诞辰950、960、965周年大型祭祀活动,修缮了杨时墓,全面更新和充实杨时纪念馆,编制了《杨时集》《杨时学术文化研究》等二十余部文集,并积极开展了杨时文化非遗保护等工作。“我们每年都会同萧山区、无锡市东林书院开展互动合作,多层次、多渠道推广杨时文化。”肖胜龙说,“我们要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杨时文化,进一步打造杨时文化品牌,共同构建将乐县杨时文化、客家文化、苏区文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7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成语典故(三)》特种邮票一套4枚,《程门立雪》邮票是其中之一,这枚邮票面值0.8元,计划发行720.8万枚。“杨时文化非常富有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杨时邮票的发行会进一步提升杨时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杨时邮票设计者刘金贵表示。
筚路蓝缕百十载,薪火相传续芳华。今年是杨时诞辰970周年,10月底、11月初,将乐举办纪念杨时诞辰 970 周年系列活动,目前县里正全面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确定了遗存保护、文化交流、邮票发行、读本出版等11项重点任务,持续完善杨时文化阵地,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共同繁荣,推动杨时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来源:三明日报(将乐记者站 阴志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