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退休干部邓景华,党龄40年。退休后,他不论严寒酷暑,时常攀登于当地山乡,奔走于沙溪河与杨花溪之畔,为的是挖掘苏区红色历史,宣讲苏区红色文化 。
2019年,高砂镇阳溪村委会委托邓景华主编阳溪村志《阳溪八景映春秋》。他认为,研究历史,不能坐享其成,必须深入找“米”下锅。只有用心观察,用心研究,用心思考,才能把“米”煮成熟饭。他从沙县区博物馆原馆长苏闽曙打听到,1988年全省文物普查时,在阳溪村虎形山、大池山两处遗址发现有商周青铜时期的石箭镞、锥状陶纺轮等石器,现保存于区博物馆,证明两千多年前就有先人在阳溪村活动过。
通过征集阳溪村照片,他凭着研究古代历史的经验,发现阳溪乡贤彭友光提供的阳溪村金马山上棋盘岩照片,即是远古岩画遗址。于是,他会同彭友光、朱祖兴等多次登上金马山考察远古岩画遗址,还登门拜访三明市官庄林场原党委书记、90多岁的老人卢志和。卢老回忆:“农历1933年冬,有数百名红军路过阳溪村。红军对老百姓非常好,很亲近,阳溪村民对红军一点都不害怕,村民还烧开水泡茶迎接红军的到来。红军在阳溪村庄稍作休整后继续北进。”
邓景华到区民政局地名办查阅《沙县地名录》,发现阳溪村境内古代有“阳溪八景”,即:天湖霁雪、文笔凌霄、三台环翠、四洞曦云、梅坞夜月、古寺晴岚、九曲秋烟、六桥春色。但是不知道“阳溪八景”是何时何人命名的。于是,他购买明清时期《沙县志》、明代乐纯杂文集《雪庵清史》、苏区红色史料、红军回忆录等图书,从中发现是明万历年间邑廪生乐纯,将家乡美景命名为“阳溪八景”。于是,邓景华将阳溪村志定名为《阳溪八景映春秋》,得到村领导的赞同。他在考察“阳溪八景”之一“古寺晴岚”金堂寺过程中,发现1996年阳溪村民重修金堂寺时,有两位八旬老人朱世坦、苏绍武在寺内墙上写下诗文,记载“农历1933年冬,红军曾经驻扎在金堂寺一段时间,对革命亦作了贡献。”证实了金堂寺就是红军故居遗址。
他从苏区红色史料中,查找到1933年9月彭德怀曾率领红军东方军解放了高砂,建立了高砂乡苏维埃革命委员会,留下光辉的足迹。他又牵头成立沙县苏区挖掘研究红色文化遗址老党员小分队,任队长,会同阳溪村老党员彭传木、彭友隆、朱祖兴等,多次翻山越岭在玉口村和阳溪村金马山一带查找红军遗址,结合研究红色史料,终于寻找到红军浮桥、红军故居、红军战壕、红军栈道、红军哨所5个红色文化遗址。
他牵头成立了宣传小分队,深入城乡开展宣传红色文化“五进”活动。现已开展苏区红色文化讲座20多场,听众人数达1600多人次。
他为申报苏区红色文化建设项目,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促成阳溪村至红军故居遗址金堂寺之间1.4公里山间道路的水泥硬化,并向省老区办争取资金14万元,完成金马山红军战壕遗址的修复。还规划在金堂寺前面修建苏区红色文化纪念馆,进一步完善苏区基础设施建设,增添苏区红色文化旅游景点,为乡村文明建设出力。
来源:三明日报(黄其魁 黄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