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板凳龙、宜黄戏、畲族舞蹈、傩舞、音乐快板……20个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吸引众多群众驻足观看、拍照打卡。演出中,还穿插与“福”文化、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相关的知识问答环节,热闹非凡。
近日,由建宁县委宣传部牵头举办的“畅享五福”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暨送理论、送文化、送文明实践活动在溪源乡举行。在充分展示建宁“福”文化魅力和乡村振兴的同时,为群众打造共建共享的文化盛宴,做旺旅游人气,做靓文旅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为更好地挖掘、阐释建宁县“福”文化内涵,进一步推动群众关注、乐享、发展“福”文化,建宁从“福”文化中汲取元素,通过奏“福”音、送“福”气、行“福”事、造“福”景,大力宣传“福”文化,营造浓厚氛围,让“福”文化入脑入心。
奏“福”音,润泽群众心田
挖掘口口相传的“福”文化故事,通过多种形式讲好“福”文化故事,让“福”文化资源变成“活教材”。依托“福源福语”宣讲团等,走进田间地头、农家庭院,用接地气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建宁故事。目前,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各类宣讲500余场次,受众520余万人次。
开展“福”文化惠民演出,举办“畅享五福”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暨送理论、送文化、送文明实践活动、建宁县202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三送”实践集中服务等“福”文化相关活动40余场,给群众带来精彩表演,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群众对“福”文化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送“福”气,推动福进万家
将“福”文化融入文明实践,与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两节”送温暖、关爱未成年人、关爱困难群众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困难党员、困难群众、困难退役军人及其家属送牛奶、慰问金等,并向他们致以节日的祝福与问候,有力推动文明和谐的风尚在建宁蔚然成风,让“福”文化深入群众心中。
将“福”文化融入传统民俗,与舞龙、花灯、剪纸、春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开展“福兔呈祥 福满乾坤”送春联、“喜兔迎春遇建宁·舞龙踩街闹元宵”等活动,为群众免费派发“福”字春联,给群众送去祝福,让群众在传统习俗活动中感悟“福”文化。
行“福”事,增进民生福祉
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感。先后开展乡村建筑风貌管控提升“百日攻坚”、清新闽江源“雷霆行动”、美丽建宁“三清双提”行动。目前,全县累计完成农房整治近6000栋、拆除破旧附属房面积约30万平方米,92个行政村已有41个开展2.0版以上乡村建筑风貌管控提升,完成乡镇集镇道路、乡村道路“白改黑”50多公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下足“绣花”功夫,做到知群众冷暖、念百姓安乐,实现“幸福”蝶变。
伊家乡排除诸多困难打通均伊连接线,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道路两旁设有“福”元素灯杆,成为百姓口中的“幸福路”。又在拆除的破旧房屋上建起公园,在公园石头上刻上“福”字,入乡第一眼即可见,满满的福文化气息洋溢着百姓满满的幸福感。里心镇云上牧歌以“福文化”为抓手,打造“福”园,延伸拓展“生态 休闲旅游”产业链,以农兴业,以旅强农,有力推动农旅融合迸发出别样的“火花”,助推农旅增产增收。
造“福”景,助推文旅融合
结合建宁特色文化,打造“福”文化主题公园,内含春耕秋收之福--福荷、红色胜利之福--福门、山水润泽之福--福源、清新健康之福--福山、福星高照之福--福星等“五福”主题景观区,生动展示了“福源建宁”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成为市民日常休闲活动的好去处。
结合特色村落提升,推动“福”文化落地生根,助力乡土旅游产业提质增效。溪口镇结合“福”文化,打造渠村张际亮主题公园;均口镇以“福”文化为主题,建设福源文化广场;溪源乡依托楚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建设项目,打造楚溪“福”文化公园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将“福”文化巧妙地融入百树园、百姓大舞台、新时代文明广场等场所。
“福”风拂面,福气满满。眼下,行走于建宁大地,从城区到乡镇、社区到农村、企业到学校……“福”气在建宁的大街小巷四溢,“福”元素标志随处可见,百姓生活幸福满满。
下一步,建宁县将进一步做好“福”文化宣传推广,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关注“福”文化,参与“福”文化,乐享“福”文化的浓厚氛围,打响“福”文化品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来源:建宁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