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位于宁化县河龙乡下伊村,一棵树龄500余年的古杉树,依然枝繁叶茂。它与坐落于正前方建于宋朝的文保单位伊公庙,一同坚守这方土地。
这幕静好的景象,得益于相关部门的合力保护。2023年7月,宁化县检察院在走访调研时发现,该古杉树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与虫蚁啃食,其主干部分早已千疮百孔,如遇极端天气可能存在倒塌的风险,同时极大的威胁到正前方的省级文保单位伊公庙。
为了让古树名木和文保单位“安全相伴”,宁化县检察院采用“调查核实 公开听证 磋商交流 跟进整改”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根据实地摸排情况,及时厘清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认真与县林业局、县文保中心进行分析研判,并由县林业局委托森林病虫害防治专家进行现场勘验,出具评估意见。同时邀请人民监督员、听证员、专家出席公开听证,充分论证存在风险与整改措施的可行性,听取专家、群众的意见建议。最终,该院与县林业局、县文保中心及属地乡镇政府开展磋商,针对资金筹措、加固措施及后期管护等方面制定详细方案,凝聚保护合力。
一个月后,县检察院联合相关单位进行实地回访。古杉树已由相关单位提供资金,助力当地乡镇政府组织修建围栏、架设支撑杆的方式进行支撑固定,让古树与伊公庙得以“安全相伴”。
“古杉树和伊公庙是我们村的‘根和魂’,见证了村子的发展和变迁。”说起古杉树和伊公庙,村民们个个满脸自豪。“现在有了保护,就算台风来了也不怕它倒咯!”
古树名木与文物、人文资源交相辉映,承载着人们悠悠乡愁情。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四川广元考察时说道:“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近年来,宁化县检察院从践行检察初心出发,积极开展古树名木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工作,激活历史资源的生命力,实现古树名木“老有所依”、文物遗迹“旧有所护”的新局面,切实守护好宁化这片红土地的历史根脉。
来源:三明日报(宁化记者站 雷露微 黄尉峰 通讯员 吴晓岚 刘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