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国内“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据媒体报道,河南博物院暑期每日接待量达1.2万人次以上,是2019年同期的近两倍。杭州博物馆7月16日入馆人数超过1.28万,创下建馆以来单日最高客流量纪录。不少博物馆都出现入口处排起长队、一票难求的热闹景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博物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同时,也有部分年轻人“打卡式观展”的行为,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和吐槽。(8月11日 《中国青年报》)
有些年轻人去博物馆观展,不是为了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与厚重,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也不是为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他们走马观花地观展,拍照留念、打卡发朋友圈,仅表示自己曾到此一游。这类观展被称为“打卡式”观展,很自然,“打卡式”观展引发了非议和吐槽。
诚然,“打卡式”观展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挤占了观展机会,因为所有展馆都有游客上限。在这个观展火热的暑假,很多博物馆一票难求,“打卡式”观展无疑会挤占他人的观展机会;比如,一些“打卡式”观展过于功利,为获取流量而忽略了文化价值;再比如,“打卡式”观展者为了找到好的拍摄角度,拍出满意的视频照片,往往会出现一些违反展厅规则的举动,等等。
但是,大家也应看到“打卡式”观展积极的一面。首先,它可以引导更多的人加入观展队伍。正是由于“打卡式”观展释放的传播效应,能让观看者成为观展者,让展厅成为景点,提高了商业餐厅的营业收入。即便是免费的公益博物馆,有了更多的流量和观众,也能实现自身价值。其次,“打卡式”观展的作品拍摄角度不同,可以呈现出与博物馆、展厅不同的视角,让受众对展品有了不同角度的观察,得到与众不同的体验,在观展中感受文化魅力。另外,“打卡式”观展能激发参与者的热情,去更多的博物馆打卡,并沉淀为对文化的热爱,进而从“打卡式”观展转变为“沉浸式”观展。
博物馆不该排斥任何一个亲近它的人。所以,只要年轻人肯走进博物馆,就有一个好的开端,因为它可能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观展习惯。所以,我们对任何观展都持鼓励的态度,而不拘泥于观展形式。“打卡式”观展也好,“沉浸式”观展也罢,都应给予肯定,毕竟,哪种形式的观展,都能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当然,对于“打卡式”观展存在的乱象,我们也有必要规范和引导。
来源:三明日报(黄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