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之我见-九游会俱乐部

九游会俱乐部-九游会网址j9  
最新要闻    图片新闻    公告公示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专题集锦   评论博文   讲文明树新风   文明播报    县区动态    魅力三明    三明人文        他山之石        道德模范      我们的节日   
  您所在的位置:九游会俱乐部-九游会网址j9 > 文明评论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之我见
[三明日报]         2023-08-21 10:57:00        字体显示:

  宁化是千年古县、客家祖地,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丰富多彩。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是一项重要任务。宁化在客家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经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非遗传承与保护面临新挑战

  客家非遗形式丰富,山歌、游傩、玉扣纸、木偶戏、木活字印刷术等非遗艺术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不可再生资源,对研究客家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变迁,客家非遗所赖以保存的环境日益受到冲击,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遗逐渐消失。截至目前,宁化有130多项非遗资源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2项、市级25项。2017年1月,原文化部批准福建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宁化作为该实验区的八个核心县之一被纳入保护范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遗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与挑战。

  1.现代工业影响非遗发展

  玉扣纸、木活字印刷、传统粉干制作工艺等,因生产过程中耗工耗时人工成本相对高,实用性功能锐减,逐渐被现代工业产品替代。木偶戏、治平文武关刀灯、延祥花灯等传统技艺如今市场需求量不大,观众大量流失,走向没落。

  宁化玉扣纸尤以治平所产为著,鼎盛时期全乡造纸作坊200多家。劳动力的缺乏,以及机械造纸的冲击,使得治平手工造纸不断衰落。2009年以来,宁化仅有下坪村茜坑组胡兰山还在勉强维持,销量少,收入微薄。

  2.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

  宁化是农业大县,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许多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尴尬局面。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年轻人很难静心学习传统技艺。

  传统的木活字印刷术主要以传统师傅带徒弟、父亲带儿子等方式培养从业者。长期以来,宁化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各自以“堂”为单位,现有文林堂(邱恒勇)、文斋堂(邹建宁)、印心堂(谢应生)等6家10余人,年龄最小的接近30岁,最年长的74岁,人才青黄不接。

  3.社会对非遗的保护意识不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目前能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地方并不多,对传承人的经济补助也不到位,非遗的普查、发掘、整理、评审、保护、利用等工作受到制约。

  社会对非遗的保护意识不强。全社会越来越重视推广普通话,客家方言不断走向萎缩、衰落,珍贵的方言文化资源正在快速流失。方言的弱化,直接造成祁剧、采茶戏、木偶戏、山歌等非遗文化观众流失,恶性循环,加快没落。

  二、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对于非遗的保护,既要克服无所作为的观点,也要防止过度开发,要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让非遗传承与发展后继有人。

  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地方政府要积极维护文化生态,加快建设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保护区范围内的非遗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保持活力创造各种条件,维护文化传承的生态链;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非遗,合理利用其自身价值,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加强客家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梳理和研究,将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

  提高全民非遗的保护意识。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做好传承人认定与保护,建立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体系,加快非遗保护的商业化开发。切实搞好非遗的普查工作,进一步做好非遗的梳理、搜集和整理,建立宁化非遗名录保护体系,逐步恢复本地原有的民俗非遗项目。政府要认真鉴别,善于扬弃,积极申报省级、市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及传承人,不断争取资金支持。

  增加非遗传承经费,让非遗项目有资金扶持。政府给予相应财政或政策支持,非遗传承组织可以通过寻求与企业合作、向社会大众出售非遗产品、众筹等多种渠道筹措非遗传承活动经费,保证非遗传承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

  2、积极扶持非遗传承人

  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组建一支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组织定期的培训,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人才招揽与培训机制,为非遗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逐步使非遗人才往专业化、职业化上发展。

  在非遗保护传承过程中配套有效的奖惩机制。要定期评估检测,包括传承人的贡献程度、传承项目的保护实施情况等。奖惩机制的完善,一方面对积极参与保护传承的代表性传承人是一种鼓励、支持;另一方面,及时发现保护传承中的问题,对缺乏责任感和传承使命的传承人可酌情予以惩罚或者更换传承人。

  面对社会发展,要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转变经营观念。有关部门要加大非遗保护重要性、国家的保护政策等相关内容的宣传,推进非遗的产业化发展。

  3.发展非遗产业与经济

  非遗保护,文化传承是基本,产业是保障。例如,传统玉扣纸可走“传统手工艺 文化 旅游”的路子,融入当地竹产业、文化产业,手工纸与宁化木活字印刷,合作推出线装本、手绘本、拓印本之类的时尚特色创意衍生产品,通过“互联网 ”开拓市场;开展造纸游特色体验,开发特色体验产品,培育粉丝群。

  非遗项目要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前提之下,结合当前群众的喜好进行技艺创新升级。例如,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可尝试“以文养文”的经营模式,用于当代出版物的开发,承接馆藏图书、珍稀古籍的刻印,与家装市场结合,为企业订制宣传册等。

  政府对适合生产性开发的非遗项目,应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建设非遗展览区、非遗旅游景点等进行商业开发,促使文化产业经济大力发展。

  4.加大非遗项目宣传力度

  通过传统媒体 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制作非遗宣传片、出版非遗宣传书籍等形式,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等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加大非遗产业化典型的宣传。通过举办文化遗产图片展、发放宣传资料、非遗展演、开展文化遗产知识问答等形式,营造全社会参与保护非遗的浓厚氛围。自1995年起,宁化连续举办28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活动,祭祖期间,民俗表演和非遗展示精彩纷呈,向海内外客家人推介非遗文化。2011年,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加强非遗保护,地方政府要加大分析和研判力度,善于扬弃,积极做好濒危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扶持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不断融入市场,提升客家非遗保护成效。 

  来源:三明日报(赖全平)

 
 好 人 榜          更多>>
 
图片1.jpg
 
龙荣根.jpg
图片1.jpg
 
王贵珠正像.jpg
   创 城 简 报     更多>>
创城简报2012年第25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4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3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2期
 创建工作交流        更多>>
创建工作交流2016年第1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4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3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2期
主办单位:中共三明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九游会网址j9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