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样式-九游会俱乐部

九游会俱乐部-九游会网址j9  
最新要闻    图片新闻    公告公示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专题集锦   评论博文   讲文明树新风   文明播报    县区动态    魅力三明    三明人文        他山之石        道德模范      我们的节日   
  您所在的位置:九游会俱乐部-九游会网址j9 > 文明评论
浅谈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样式
[三明日报]         2023-08-21 10:56:00        字体显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留给我们的诗句。在三明,一群尤溪县籍的作者,怀着对家乡故土深情的爱,站在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高度,跋山涉水进行了将近七年的乡村文化之旅。他们走进尤溪县新阳镇、管前镇、八字桥乡的53多个建制村,访问了600多人,完成了225篇文稿,累计123万字,汇编成《新阳记》(主编詹昌政、纪任才)、《管前传》(主编纪任才、卓明炜)、《八字桥》(主编纪任才、吴长树),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三部书,写作时间线条和行文规范与史志不同,但也有一些史志的特点。从史方面看,他们脚踏实地,调查了解,反映千百年劳动生产、乡村历史的变迁;从志方面讲,他们细致入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真实、客观地记述乡村风物。这三部书,以散文的笔调、报告文学的风格,将乡村历史典故、民间传闻轶事娓娓道来,呈现出乡村独特的人文世界,既有地方名人的人生足迹,也有凡夫俗子的生命写真,洋洋洒洒说的是乡村故事,字字句句写的是乡村情怀,它既是在给乡间寂寞的古村落立碑,亦是在为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作传,而这些恰恰是史志所缺少的。这群作者以记录者的身份,尽可能还原历史,把传说与现实联系起来,从表象中寻找深刻,从故事里感悟人生,从中挖掘乡村的文脉和人脉、历史的传承与兴衰,进而思考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乡村的历史文化,通过对乡村悠久历史抢救式挖掘,汲取精神营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种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样式,给我们不少启示:

  一、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记忆有益于提振乡村奋发向上之精神

  乡村振兴固然离不开物质基础,也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当然,内因是根本,外因只是条件,乡村主体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涵养,是不可或缺的。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乡村群众。如果,这部分人对乡村的历史文化失去了记忆,对乡村没有了感情和热情,没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就不可能有振兴乡村的动力和活力。因此,繁荣乡村文化,走好乡村文化振兴之路,对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有着独特的意义。乡村文化振兴,重要的是要激发乡村原住民的知乡村、爱乡村、建乡村的情怀,给提振乡村奋发向上注入新力量。反观六十年前,1963年尤溪县谢坑村妇女罗春娣成立了第一支营林专业组织——妇女耕山队,此后妇女耕山队组织在尤溪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进军深山,耕山植树,育林护林,绿化荒山,在营林生产中大显身手。新阳镇葛竹村妇女耕山队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近年来尤溪县半山村通过文化铸造乡村之魂等方式,从垃圾村、赌博村、贫困村,蝶变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从谢坑村、葛竹村到半山村,充分说明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的基因,在不断提振一代又一代尤溪乡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可见,努力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记忆,唤醒、传承乡村文化精神,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的必然要求,其意义非同寻常。

  二、活化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有益于延续乡村生生不息之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沉淀着村民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的生存智慧和相处方式,也是村民血脉延续的载体,因此,深入开展乡村历史文化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包含乡村景观、风土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农业生产技术、乡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历史文化遗产见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历史流变,铭刻着中国乡村几千年人地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烙印,同时也承载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处的智慧体验,体现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汇融合。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包含区域景观、考古遗址、传统村落、生产设施、礼器乐器、生活资料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传统艺术、传统技能、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对待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既要以系统性保护和日常化传承使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还要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活化起来。《新阳记》《管前传》《八字桥》通过全面系统的调查,摸清乡村文化遗产家底、内涵,为讲好乡村故事、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加快构建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机制,持续激发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活化的内生动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激活乡村历史文化情怀有益于留住村民绵绵不绝之乡愁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国家,悠久的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代代相传的家风家教、敬天法祖的朴素情感、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这些维系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集体记忆,也是乡村振兴最深厚的土壤。因此,要通过激活乡村历史文化情怀,唤起绵绵不绝的乡愁,形成家乡的凝聚力、向心力,把本土人才引回来,让他们在家乡留得住有作为,以更好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显然,《新阳记》《管前传》《八字桥》的作者深知其中奥妙,书中虽然很少说乡愁,却满纸尽是乡愁。乡愁是坚忍而绵长的,把握住乡愁这根线就是握住游子对家乡数不尽的眷恋,更是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深入挖掘、传承、发展乡土文化中的优秀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民俗典型、非遗文化等,深入激发村民的乡愁,在当下有独特的意义。当前,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产生了想要回到乡村发展的想法。要把人才留在乡村就要去感动人才,激发人才回报家乡的乡愁之情;要让人才自发主动地回归家乡,为乡村振兴事业添油助力,就要不断激活乡村历史文化情怀。留住乡愁,让乡愁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乡村振兴中应该有的模样。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历史文化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有不同的形态呈现,在助力乡村振兴上肯定也有不一样的发展路径。但是挖掘、活化、激活乡村历史文化,调动村民认识乡村、热爱乡村、建设乡村的感情,通过乡村历史文化带动乡村发展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乡村文化弘扬起来;另一方面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扎根乡村、滋养乡风文明,给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地域文化、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多深入乡村田间地头,从乡村广袤的土地上获得新的发现,以文聚力,以文化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释放文化的力量。 

  来源:三明日报(王育忠)

 
 好 人 榜          更多>>
 
图片1.jpg
 
龙荣根.jpg
图片1.jpg
 
王贵珠正像.jpg
   创 城 简 报     更多>>
创城简报2012年第25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4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3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2期
 创建工作交流        更多>>
创建工作交流2016年第1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4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3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2期
主办单位:中共三明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九游会网址j9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