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半山村通过锻造坚强的基层党组织、改革创新经济发展机制、文化铸造乡村之魂等方式,从长年受诟病的垃圾村、赌博村、贫困村,蝶变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文明村、全省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其振兴路径有独树一帜之处。总结研究其经验,对于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精做美新农村,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半山村 振兴路径 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全面促进乡村振兴任重道远。2015年之前,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半山村是颇受诟病的垃圾村、赌博村、贫困村,之后华丽转身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文明村、全省10个“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之一,是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典范。总结研究半山村独树一帜的振兴路径及其经验,对于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精做美新农村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半山村发展概况及研究理由
半山村位于三明市尤溪县城北部梅仙镇,距县城10公里,下辖8个村民小组,现共有254户1106人,土地总面积11.4平方公里,是全镇面积最小的建制村,资源相对缺乏。2015年之前,村庄基础条件和卫生环境较差、基层组织战斗力弱、村集体收入低、特色产业缺乏、劳动力流失严重、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突出。近年来,半山村聚焦“强组织、树新风、建新村、促改革”四维发力,坚持党建引领、跨村联建、合股联营、村民自治,打造出经济富美、环境优美、村庄靓美、民风淳美、生活和美的“五美”乡村。
一是基础设施逐渐完备。进行裸房整治和村容村貌提升,村庄面貌“一键美颜”;村道由原来狭窄的泥泞路拓宽成6米的沥青路,成为全县第一个村道铺设沥青路面的村;主道两侧安装太阳能路灯,管线全部下地;标准化公厕、卫生所大楼、讲习所等拔地而起,多条污水横流的臭水沟被填埋成生态公园、停车场;防洪堤工程建成,半山大桥修好通车。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约7500万元,实施工程项目26个。二是特色产业从无到有。打造“坐竹排,观鹭鸟,环游半月岛,看名木古树”特色乡村游,办起餐厅、民宿,集吃住玩于一体,累计接待游客近百万人;培育特色农业,建成全省首批面积最大的绿桐基地,打造200亩集采摘、销售、观光于一体的黄金百香果采摘园等。2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三是村民收入接连翻倍。202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约2.5万元,比2014年的7346元增加3倍多。村财收入达52.43万元,负债清零。四是各类人才逐渐回归。半山村产业的发展吸引了许多村民、能人、大学生回村就业,施展理想和抱负,村庄人气越来越旺。五是乡村文明新风拂面。成立家园清洁队,村民轮流打扫公共场地,村容由肮脏杂乱变得整齐干净;原本风行全村的赌博行为销声匿迹,文化设施日益完善,村民茶余饭后求知求健,崇尚健康生活。六是“跨村联建”自此发源。半山村的惊天巨变成为三明实施“跨村联建”首选的试验田、发源地,成立通(演)汶(潭)联村党总支,带动尚较为落后的通演、汶潭两个邻村快速发展。
2021年,半山村党总支被评为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18年村支书林上斗荣获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颁发的“最美退役军人”称号,2019年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半山三诚文化旅游区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综上,我们选取该村作为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对象的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从2015年至今,半山村无论是村民村财的收入,还是村容村貌、村民精神面貌,都有十分显著的变化,实现了由穷到富、由乱到治的华丽嬗变;其次,无论是村庄还是个人荣誉都可看出,该村的振兴影响力较大,具备一定的典型意义;最后,该村的振兴可以说是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统筹推进、协同发展的结果,呼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总体目标要求。因此,认真探索其乡村振兴的有效做法,总结宝贵经验,对多数地区的乡村振兴具有借鉴意义。
二、半山村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用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
基层党组织作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力量。2015年,半山村开始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奠定发展基础。
1.建强班子促引领
2015年,尤溪县回引驻闽空军某部退役旅长林上斗担任半山村党支部书记。林上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路人、村级班子带头人作用,实现党建扶贫“共促共进”。推荐人品端正、才干服众的党员干部充实村两委班子,经调整优化,形成企业家转型当村委会主任、科级退休干部和大学生当支委的能人班子。班子成员勤于学习,将党的富民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团结带领群众一起整环境、搞扶贫、抓改革、建设施,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2.联系群众聚人心
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和奉献精神,从群众关注的小事实事入手,在群众中树立起好形象,得到信任及拥护。制定“不得在群众面前摆谱”“不得同群众吵架”等纪律,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定期组织“居民夜谈会”,听民声、解民忧、评民意,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
3.健全制度保规范
明确村党总支、村委会职责定位,组织干部开展“亮晒评”、公开“履职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财务制度,加强资金监管,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所有资金款项公开透明。加强村级议事制度建设,大小事宜都由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商议后交村民代表会决策施行。
(二)用改革创新谋求乡村发展
村两委按照理想中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资源共享、共同富裕、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村社一体”经营方式,壮大集体经济,扶持弱势群体,探索出乡村发展的常态长效路径,促进脱贫振兴。
1.勇于尝试创新发展机制
村两委以“三变”画好改革图、“四化”迈好改革步。“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四化”即改革目标一致化、权益保障公平化、资源配置合理化、管理运营规范化。成立半月岛生态发展专业合作社,全村包含外出的半山籍人员共294户、1493人均入股合作社,所获收益实行村、社、户按股分红。近年来,由村党组织牵头,半山村试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面清产核资基础上,将耕地、林地、宅基地等整合折价入股,统一流转经营权,盘活耕地、林地、宅基地等资源。村社职权分离,村两委提出意见,资金管理、运作经营由合作社负责。全村迄今已发放股权证239本,确权1051股。
2.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
根据自身特色资源,村两委班子从高点切入,委托高校专业团队制定规划,举行多场征求意见会,最终打造出集吃、住、玩为一体的乡村游,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里依托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推广种植黄金百香果、牡丹、桂树等,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村特点、发挥自身优势的发展道路。
3.探索“跨村联建”党建模式
2017年成为三明市探索实施“跨村联建”党建模式首选的试验田后,通过成立通(演)汶(潭)联村党总支,积极整合三个村的项目、土地、资金等资源,推动抱团发展,取得良好效果。累计投资5750万元实施区域防洪堤等33个项目,通演村顺利通过省级美丽乡村验收,汶潭村于2018年实现贫困村摘帽。
(三)用文化铸造乡村灵魂
在振兴的探索实践中,半山村充分动用精神的力量,从精神扶贫切入,以“德治”为突破点,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树立文明新风、凝聚人心人气,并将其转化成干事创业的热情、远播省内外的声名,反哺村庄发展。
1.弘扬“三诚”文化,打造诚信村庄
半山村提出了“三诚”文化的理念,即诚实为人、诚信做事、诚心相待,注入百姓生活、注入经营业态,使之深入人心。村中心公园及打造的旅游区均以“三诚”文化命名,设立多家无人值守便民小商铺,“三诚”文化成为半山村独有标签,村庄成为“生态旅游诚信村”。
2.提倡传统美德,形成价值导向
半山村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熔铸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渗透到村民生活里。如在村中心树立孝文化雕塑;村道边布满传统美德宣传牌、文明诚信标语;号召乡贤出资承办重阳节敬老宴;开展“半山夜话”创建活动,评选好婆媳、半山好人和平安家庭等,尊老爱幼、邻里互爱已蔚然成风。
3.加大设施投入,引导健康生活
半山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农民文化广场、文化休闲礼堂、多功能运动场、老年大学半山分校等文化休闲设施,让村民“闲有所去,去有所乐,乐有所益”;建起十二座“生肖议事亭”,发动同一生肖的村民共同捐资建一座凉亭,借此打破宗族观念,消除邻里嫌隙。
4.举办文化活动,丰富娱乐生活
举办春节“三天乐”,包含游园、抽奖、体育竞赛、文艺表演等活动;与新知青艺术公社联合举办水上舞台文艺表演;每周六晚上开展“文化赶圩”活动;开设“智慧半山”公众号,做大做强宣讲阵地等,凝聚人心,加深乡情,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5.引进艺术公社,点亮乡村星光
半山村修缮好古民居后,将其免费提供给艺术家创办新知青艺术公社使用20年。艺术公社在汇聚同道者进行艺术创作、营造艺术氛围的同时,还运用新知识培养新型农民,如开展短视频培训、组建乡村艺术团、开展自然美育等,通过网络传播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如推介半山的舞蹈作品《风筝误》经新华社转载,点击量超2000万人次。
三、半山村的探索实践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启示
半山村走出的路子极具特色和典型意义,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独到的经验,对多数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启示意义。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核心
党是我国各项事业的引领者,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根基,担负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的重要责任,是率领乡村振兴的根本力量。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徐州市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半山村从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入手,打造出一个班子强、作风好、制度佳的坚强堡垒,在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上持续发力,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使村庄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获得巨大提升。目前,我国乡村社会处于加速转型阶段,不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功能常被弱化,又由于人才流失,党组织成员构成不合理,大龄化、低水平化成员占多数。要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要加强村班子建设,配齐后备干部,严格执行村两委工作规范,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灵活务实,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
受城镇化影响,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老龄化、农村缺人才和留不住人才的问题甚是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首先,半山村的蝶变离不开村支书林上斗的努力。他有情怀、有能力、有思路、有担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头雁作用。其次,村两委成员中有转型的企业家和大学生等优秀人才,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再次,通过优惠措施引进愿意留下干事创业的新农人,筑巢引凤,共同构筑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广阔的乡村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中的“蓝海”,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一是可以通过人才激励制度来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二是可以就地培养造就一批本土急需的紧缺人才,共同有效推动乡村的振兴发展。
(三)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抓手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乡村的灵魂。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4]从文化维度审视乡村可以发现,乡村是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文化系统的制约下运转的,乡村的治理形式深受治理主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影响。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西方文化渗透严重,传统文化在村民观念中逐渐淡化。文明的缺失、精神的匮乏、传统的断裂,成为当代不少乡村无法掩饰的残缺和伤痛。半山村的崛起充分凸显了文化建设的力量。乡村治理要从大刀阔斧转民风、从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开始。无论是提出“三诚”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是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引进新知青艺术公社,都充分发挥了乡村优秀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导向作用。基于此,乡村要振兴,就要重视乡村的文化建设,强化村民法律意识,深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解决好村规和村俗之间的融合与冲突问题,提高村民文化素养,提升乡村整体文明,发挥人这一治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四)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无产业,不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但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千差万别,没有可照搬照抄的经验和模式,所以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脱离实际。半山村立足村情,因村施策选择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这一适合本村特点、发挥自身优势的道路。比如,根据村有鹭鸟、名木古树、古民居等特色资源及被授予全国首个“中华鹭鸟保护地”称号、离县城近等优势确立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这一产业很好地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在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中取得经济效益。又如,当前乡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由致富产业变成生存产业,因此半山村选择发展特色农业,拓展农业产业内涵、延展农业增值链条。在确定本村适宜产业的过程中,半山村先请专业人士制订规划并反复论证,避免了盲目性。乡村振兴的产业打造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五)深化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与时俱进深化农村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半山村善于运用改革来破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成立合作社,让农民变为“股民”,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举措,建立起乡村发展的常态长效路径,很好地推动了乡村振兴。这一整套新农村建设机制具有很强的开拓型和明显的优势性:一是所有的改革是建立在党建引领的基础上,资源资产都归集体所有,保证了方向的正确性。二是把村、社、民绑在一起,大家团结合作互助,打破各自为战、零散经营、竞争无序的现状,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同时通过用货币形式平衡历史遗留的耕地面积大小不一问题,兼顾了公平公正。三是变无产为有产,农民可以凭借股权向银行贷款,解决了以往农民贷款难的瓶颈。四是将土地整合起来,突破土地碎片化、流转困难难题,有利于规模发展,做大做强。五是村社职权分离,权力相互制约,较好地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问题。
(六)依靠群众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参与者。乡村要实现真正、长久振兴,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激发广大
农民积极投入乡村振兴的主体意识。半山村通过召开大小会议、播放录像、走访群众等方式,让村民了解村里的决策措施、改变落后思想观念;通过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奉献,激发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到乡村环境整治、建设美好家园上来。如建设美丽乡村时,村民自觉拆除旱厕39个、粪厂4个、猪圈18个,腾出养鸡坪、蔬菜地26块,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外出乡贤也积极捐款捐物,焕发出强大的内驱力。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党委政府,要切实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各地的实际和特点来制定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唤醒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实现乡村振兴为人民、发展成果由百姓共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2023-02-22].http://www.gov.cn/xinwen/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3]习近平:农村要发展需要好的带头人[eb/ol].新华网.(2017-12-12)[2023-02-2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12/c_1122100825.htm.
[4]李书磊.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22-11-10(6).
来源:2023年第6期《发展研究》杂志(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钟兆云 李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