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5日,福建农林大学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践队来到我市沙县区、将乐县、泰宁县,探寻“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转化密码。
在沙县区,他们探访了沙县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富口镇林业站,了解我市探索破解林农贷款难贷款贵、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相统一、林业生产管理碎片化等问题的思路方法,以及集体合作经营模式下解决农村林业经营人员少,又整合资源提升森林质量,壮大集体经济的做法。沙县区坚持试点先行,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民参与林业产业发展,实现绿富同兴。
将乐县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地和实践地。走进常口村,一幢幢规划科学、整洁统一的村民楼被青山翠谷、茂林修竹拥于怀中。从曾经的“三无村”到中国“碳票”第一村,再成为绿色发展理念强村富民的典范,26年来,变的是村容村貌,不变的是青山绿水,从“一碗擂茶的故事”到“首张林业碳票”再到“山水林田湖协调发展的经验”等经验故事,实践队成员读懂的是总书记岁月不改的人民情怀。
红色,同样也是将乐县的“基因”。实践队还去往蛟湖村,参观杨氏宗祠、蛟湖红色苏区纪念馆等地,聆听动人红色故事,感受蛟湖红色文化。这里曾留下“民搭桥来渡红军”等红色故事,当地村民口口相传。
红色蛟湖也书写着绿色篇章。借力生态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小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研学旅行、农事体验、水上运动等项目,植入杨时“孝廉俭耕读”家训、将乐擂茶文化等蛟湖特色文化,建设陶艺馆、擂茶馆、书法馆等10个主题文化场所……村民感叹,近几年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改善,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激发了蛟湖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上青乡崇际村是泰宁县“五朵金花”旅游专业村之一,实践队成员了解到,该村打造全域化写生,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引进研学写生团队,加大与美术高校对接合作,邀请知名艺术家走进泰宁采风创作。同时,立足自然风光及乡情乡韵特色,通过民宿餐饮、旅游产品实现文化内涵与经济产业共生,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映衬,走出了一条生态、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三明日报(记者 陈渴 通讯员 江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