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手机见缝插针地占据我们大把的时光。人们因此疏远了一位“老朋友”,任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仿佛只有打扫卫生时才意识到:好久没有读书了!
学生时代,读书主要通过在图书馆借阅实现。读到触动心灵、颇受启示的章节都会迫不及待地摘抄,把那些美妙的字句牢牢记在心中。特别是遇到让自己心动的时刻,总会伴随着一种创作冲动,提笔写写小诗歌、小散文。
1984年10月1日举行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是新中国成立后第十二次国庆阅兵。这是我当兵的第二年,通过电视,我被阅兵宏大的场面深深震撼,有感而发,写了一首阅兵的诗歌,在《人民武警报》发表。由于我爱读书,当年,我被安排担任中队文书的职务。那时,我经常到县图书馆,把图书馆的书、杂志成批借到中队来,和战友们共同分享读书的乐趣。
如今,即便从书店捧回一摞书,要么只是囫囵吞枣看个皮毛,要么连塑封都懒得拆开。自认为这个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知识海洋波涛汹涌的时代,快速阅读能最大限度地增加阅读量。但读得快并不等于吸收得多,“心急吃不上热豆腐”“欲速则不达”,有许多的俗语来形容这种现象。书读快了,很难谈得上认真思考和真正理解,不利于加深记忆。过一阵子,看过什么书,书里讲了什么,恐怕自己再难说出个一二来。这样的读书,除了增加阅读量,阅读质量其实很难保证。有时干脆书也不翻了,还自我安慰:浏览手机也能增长知识。偏偏自己还不肯面对现实,浅薄的想法终于在现实面前被打了脸。
一次,受邀创作一篇书法作品时,由于对书法作品中个别字的来源心中无谱,结果憋了好几天都不知从何下笔。捉襟见肘之时,想起自己曾经买过一本《说文解字》,忙翻开一看,书中讲得明明白白,让脑子里一团糨糊的我眼前渐渐明朗。虽然勉强交稿,其中的煎熬让我记忆犹新,于是,我和“老朋友”的来往重新密切起来。
一个人只能过一个人的人生,这是人生的憾事。人们之所以读书,无非想通过读书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加人生的厚度。那么,对待读书这件事,只有用足够的时间和认真的态度,才能对书中内容仔细体会、深刻理解。
为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从今开始,我试着读《说文解字》。可不知是年龄增长还是琐事繁杂,总觉得记忆力不如以前,刚读完书时,对书中内容、作者观点等掌握得也算清晰。但一段时间后,曾经鲜活的记忆变得模糊起来。这时才明白,当初学生时代做读书笔记是多么重要。从那以后,我专门准备了一个本子,记录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僻字及释义,每当看见一个个活灵活现象形文字时,就好像看见祖先以“幼童”的笔画形式给我们留下了“太阳”“远山”“河流”;每次在撰写读后感的过程中,自己的思考与作者的思想、态度、立场或相互碰撞,或渐渐融合,虽说文字可多可少,但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消化,还能有效提升自己的书法创作能力。
现在,“老朋友”真正成为我的好朋友,给予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与书亲近,与书为伴,这样的“老朋友”,值得我们一生珍惜、维护。
来源:三明日报(余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