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泰宁县法院在福建首创“背包法庭”工作模式,主动融入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强化未成年“全链条”保护,不断完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机制,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擎起一片洁净的法治蓝天。
“法官妈妈”有魅力
“我们来一张自拍吧!”“你长得好像我妈妈呀!”去年11月,泰宁法院21名女法官走进泰宁杉城小学,开展“爱心家长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法官与孩子亲切对话。
泰宁县留守儿童有3000余名,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家教缺乏和监护不力等实际问题。为引导儿童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女法官亲和力强且善于沟通的优势,2021年7月,泰宁县法院成立“背包法庭志愿服务队”,开展巾帼法官进校园、模拟法庭宣教活动,构建起“院家校”三位一体协同保护模式。同时,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让“爱心家长”们与对接儿童聊天谈心,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鼓励引导孩子们努力学习、乐观向上。
目前,泰宁县法院有21名女法官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捐赠书籍500册、助学金2.6万元,全力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此外,为壮大关爱力量,法院还建立了由多个部门和专业人士组成的关爱工作团,吸收“五老人员”(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教授、老专家、老模范)、志愿服务者和法律工作者等爱心力量,强化未成年全链条保护。
“模拟法庭”获点赞
泰宁县法院采取寓教于审形式,主动将“背包法庭”融入未成年人法制教育。2022年7月,在泰宁古城尚书第世德堂内,一场模拟法庭有序进行,10余名小学生各司其职,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公诉人和辩护人等角色,“开庭审理”未成年被告人张某某涉嫌敲诈勒索罪一案。
活动结束后,参加“小小志愿者”夏令营活动的同学小孙说:“亲身体验了庭审过程,让我对遵纪守法、与人为善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法院免费招收20名小学生参与法治课堂、模拟法庭等活动;先后邀请1000余名中小学生走进法院,旁听案件庭审,参观审判法庭、院史展览馆等场所,了解法院职能、执法办案等情况,通过沉浸式普法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
此外,法院还开启“订单式”普法新模式,根据老师、家长提出的讲座主题建议,联合检察院、县关工委等相关部门,结合“点单”情况走进各中小学校,开展“初心护童·未成年人‘两法’乡村行”“校园070·阳光伴我行”等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在辖区学校、社区开展防范校园欺凌、电信网络诈骗、禁毒等为主题的“订单式”普法活动125场次,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接受群众法律咨询560人次,深受师生和家长的点赞。
完善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阿姨,妈妈现在经常会用手机和我们视频,假期也有回来看望我们,还给我们买了新书包呢!”近日,开善乡姐妹花小丽、小芬(化名)开心地对前来回访的法官说。
原来,泰宁县法院审理了开善乡一起离婚案件,父母离婚后,妈妈去外地工作,极少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泰宁县法院对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和监护职责的母亲陈某某依法发出《家庭教育督促令》,并定期回访。“背包法庭”法官帮助姐妹花找回了缺失的母爱。如今,两姐妹的脸上笑容多了,性格更开朗了。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泰宁县法院依托“背包法庭”工作模式,下沉社区、乡镇开展专题法治宣传互动,线上线下送达《家庭教育督促令》,落实家庭教育督促令回访机制,督促监护人“依法带娃”责任落实到位。
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中,法院主动与相关部门对接,形成合力,持续深化“政法一条龙”“社会一条龙”工作机制建设,推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司法机关负责、相关部门共同协力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格局,立足“背包法庭”社区(乡村)服务站,加强与基层妇联组织、调委会及村(居)委会的联调联动,在9个乡镇设立妇女儿童维权联络点,不定期开展巡回办案,助力少年家事审判诉源治理多元化。
为强化队伍建设,泰宁县法院以“背包法庭”为载体,组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队伍,挂牌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2022年被授予三明市家风家教示范基地。成立金泰阳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青少年提供社工支持、心理咨询、权益维护等服务,倾听青少年心声,陪伴青少年成长。聘任3名县关工委“五老人员”担任社会调查员,选聘5名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实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率达100%。
此外,投入130多万元,建设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通过运用3d全息投影、虚拟现实vr 、体感互动、毒驾模拟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直观体验毒品的危害,将拒毒、防毒和禁毒意识传递给青少年,从源头上预防,从机制上创新,从形式上突破。法院与县关工委等多部门协调联动,创新“背包法庭”工作模式,共擎少年“法治蓝天”,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以家庭和睦促社会和谐的社会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来源:三明日报(江秀星 马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