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创造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新时代的今天,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朱子“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是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思想源泉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精神之一,也是朱子政治思想的起点和基石。“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这是朱熹针对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主张作出的阐释。朱熹还提出了“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平易近民,为政之本”“为政之道,在于养民为本”等民本思想和“取信于民”“富民为本”的具体主张。朱子认为一切政事皆应以爱民恤民为本,并引用了《左传·哀公元年》中的“视民如伤”作为自己继承先儒的“亲民”思想。首仕同安,他就在官署大堂上悬挂“视民如伤”匾额,作为自己从政的座右铭。与吕祖谦编辑《近思录》中录选了“明道先生作县,凡坐处,皆书‘视民如伤’四字,常曰:颢常愧此四字”,以表达对程颢任知县时爱民情怀的敬仰。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孟子“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的评论道:“圣人之爱民深而求道切如此。不自满足,终日乾乾之心也。”朱子认为藏财于民,就是得心于民。他说:“民者,邦之本;财者,民之心。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其支干凋瘁而根柢蹶拔矣。”从“民”与“财”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付诸施政行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民力蠲赋税,二是行经界法均贫富,三是赈灾救荒解民忧。朱子的民本思想与实践是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思想源泉,为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借鉴和启示。
二、朱子“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的变革实践,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思想参照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朱子提出“盖欲吾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以共趋于富庶仁寿之域”,还指出“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目的在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朱子把“化民成俗”当作国家之意,在给朝廷的《戊申封事》中,又提出“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的变革主张。他还强调富强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精神风貌,他曾举例说:“‘李悝尽地力,商鞅开阡陌’,他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朱子“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的变革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是力振朝纲、治吏安民,打击贪官污吏。他希望帝王端正、约束自己,为天下做出榜样。即使有犯颜之嫌,朱子也敢于直谏,前后二十余年坚持不懈,为正君心三上封事。在自己的为政实践中努力践行自己的理念,采取有力措施打击不法分子,六劾台州贪官就是典型。二是播儒教、行礼义,敦化风俗。朱子毕生为政、办书院、著述、讲学授徒,其目的就在于使儒家思想得以广泛传播,进而明白儒家人伦思想是构建社会和谐的根基。他不仅创建精舍,而且修复了许多书院,编写了《童蒙须知》《小学》《家训》《家礼》等,其教育思想,强调为己之学,就是通过接受教育,将义理栽培于人之心,作为人性的滋养,经过蕴藉外化为义举,并且推己及人,从而形成良好的风俗,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朱子“天地万物一理”的生态伦理,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思想基石
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和自然和谐,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主流。朱子在汲取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天地万物一理的生态整体观。在处理人与万物关系上,朱子提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地万物一理”的生态哲学观,把人与动物、植物视为同出一理,同源于天地之理以为性,同源于天地之气以为形,“天人本自一理”,包含了尊重生命和善待自然的观念。其二,“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的泛爱万物理念。在《西铭解》中,朱子诠释“民胞物与,物吾与也”之“吾与”为“则其视之也,亦如己之侪辈”,使“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人应该“赞天地之化育”“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教化百姓依“天地之道”而行,达到“与天地参”,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其三,“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生态保护观。朱子由人际的“亲亲”“仁民”的道德规范推出人与自然间的“爱物”生态伦理原则。朱子根据动植物依时变化而发育成长的生态规律,提出了“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生态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提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依时而动、保护生态等思想一脉相承。
四、朱子“理一分殊”“中和”的哲学思想,是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思想启迪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明明德于天下”“以和为贵”“天下太平”的理想追求,就有一种“世界大同”的强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朱子理学被视为东亚文明的象征,远播欧美,影响深远。“理一分殊”是朱子理学构建的哲学基本方法。在全球化的今天,它可以为我们正确诠释全球一体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提供理性思考,既强调全球化的“理一”,也要保持各民族文化自身的“分殊”特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从政治伦理层面看,朱子认为“仁乃天地万物之心,义乃天理之所宜”,有了“仁义”之心,就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就是要把“仁义”这个“理一”推向天下之人,达到“天下为公”“天下太平”的理想状态。同时,朱子在儒家传统的“中庸”哲学基础上,提出了“中和”的辩论思维并用之处理“乾道变化”。“中”的最终目的是“和”,“和”是在“不同”基础上的“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即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王天下”的文化传统及“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来源:三明日报(于宗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