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既是城市保存先民历史记忆与文化根脉的宝库,也是增进公众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媒介。在我市,红色历史是不可磨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让中小学生了解我市的红色底蕴,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成了三明市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中探索的课题。
2021年至今,三明市博物馆举办“行走的博物馆”走进学校、军营、社区等近70家,其中中小学校40余家,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有序推出《军号嘹亮》、毛泽东诗词之《如梦令·元旦》《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等主题微课,同时,将巡展内容共享给各县(市、区)博物馆并进行巡展。
把博物馆搬进学校
3月10日下午,春风徐徐,三元区上河城小学整洁的操场洋溢着桂花的甜香,40余块《风展红旗如画——走进中央苏区三明图片展》展板整齐排列,讲解员李银华的深情讲述,带孩子们走进了三明饱含血与火的记忆。

一本泛黄的小册子,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面面展板集中展示了三明这片红土地上的峥嵘岁月。还有生动形象的微课让孩子们身临其境。
当日下午,社教部主任曾秀秀为师生上了一堂精彩微课——《军号嘹亮》,介绍了三明失散红军司号员罗广茂用一生守护无价之宝——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的感人故事。课堂上,同学们学唱了其中的预备冲锋号号谱,这种互动的方式,拉近了孩子们与红色文物的距离,让孩子们备受感动和激励。“上完了微课,那嘹亮的军号还在我心头回荡……”就读于上河城小学的张金亮说。
“各中小学都与我馆签订了共建协议,希望市博物馆利用文化资源举办更多的讲座、展览等,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三明市博物馆副馆长王莉莉介绍,“行走的博物馆”品牌由她策划并进行微课选题和教学内容审核把关,组织了5位宣讲员走进中小学校,内容以文物鉴定、主题微课、专题图片展览、红色故事宣讲等形式进行,在馆内接待不忙的情况下,一般每月会安排1至2场。
结合地方特色,打造第二课堂
把博物馆搬进校园,更要给孩子们带去地方特色。通过收集、整理、创作展现地方文化的专题展览,三明市博物馆坚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让“红色课堂”更有深度、更有质量。
“平时学业忙碌,没有机会去宁化,对那里也不了解,没想到历史书里的活字印刷术就在我们身边。”就读于三元区东安小学四年级的王喆哲说,三明市博物馆的主题微课让他增长了见识,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
在三元区东安小学,三明市博物馆给师生们带去了一堂精彩的主题微课《走进宁化木活字印刷术》,引领孩子们走进家乡的非物质文化。课堂上讲解员老师通过观看视频、生动介绍、实操展示等教学形式,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揭开在客家祖地——宁化传承了700多年的木活字印刷术神秘的面纱。
博物馆社教人员在各个节日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社教活动,通过宣讲和打造我市青少年的 “第二课堂”,如5·18国际博物馆日,开展“陶理天下——有趣泥巴”社教活动,邀请三明特校的学生现场体验制瓷的工艺流程,让特殊的孩子能亲身感受非遗制作,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结合博物馆引进的海南黎族服饰展,开展“五彩霓裳耀童年”活动。
“结合馆内文物以及各个节假日,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更好地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满足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求,激发了同学们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市博物馆社教部主任曾秀秀说。
传承红色基因
培养红领巾讲解员
“要多了解陈列物品背后的故事和细节,讲解才会生动!”“解说要史物结合,注意音调语速!”每逢节假日,在市博物馆里,生动的讲解声就会在场馆内回荡。30多名红领巾小小讲解员认真聆听,把字字句句写在笔记本上,并迅速进行手势礼仪、站姿礼仪的现场演练。在模拟演示中,小小讲解员个个勇敢主动,表现活跃。在讲解员的帮助下,小小讲解员的现场试讲有模有样进步很快。
为传承红色基因,市博物馆通过义务培训班,培养一批红领巾讲解员,并在节假日开展志愿服务,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要当好讲解员不容易,不仅要把讲解词记熟,还要注重语音语调和吐字速度,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让大家感受到文物背后厚重的红色底蕴。”就读于市实验小学的黄烈湘感叹道,成为红领巾讲解员之后,她对家乡的红色故事很感兴趣,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和不屈精神。
“在孩子们心里播下种子,让他们赓续着红色血脉,传承着红色基因,铭记着红色历史。”市博物馆讲解组组长贾慧敏说,同学们在实践中全面了解了博物馆陈列物品的特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在讲解员的示范下感受了解说的艺术与技巧,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用小声音传播大能量,发挥新时代“红领巾讲解员”的作用。
来源:三明日报(记者 陈登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