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支援 共建三明这片热土-九游会俱乐部

九游会俱乐部-九游会网址j9  
最新要闻    图片新闻    公告公示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专题集锦   评论博文   讲文明树新风   文明播报    县区动态    魅力三明    三明人文        他山之石        道德模范      我们的节日   
  您所在的位置:九游会俱乐部-九游会网址j9 > 文明评论
八方支援 共建三明这片热土
[三明日报]         2023-05-06 10:01:00        字体显示:

  观看三集纪录片《沪明往事》,为之激动,为之感佩。片子拍得好,好在提供了当代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容易接受的视频,再现了三明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包括上海在内的各地支援三明建设的历史,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历史叙述资源。

  当然,作为曾经的三明人、三钢人,我的感受也是特别的。1970年底,19岁的我从武夷山下的顺昌农村招工来到三明。在此之前,我知道三明这个地方,但是具体的情况并不了解。来到三明,进入钢铁厂,从此作为三钢人,在三明生活了近10年。

  三明是一座神奇的城市。我出生在上海,小学二年级随父母移居福州,父亲是作为上海电影系统的一名专业电影人,根据当时的支内政策,由组织分配来到福州。福州居民大部分是本地人,说福州话,当然在学校、机关是说普通话。来到三明之后,不仅三钢,整个三明,人们都说普通话,本地虽然也有方言,但属于小众语言,因为三明的大部分人口,来自全省各地,来自全国各地,人们只能用普通话作为交流的语言。这是福建特有甚至南方少有的,由各地建设者构成主要人口的“移民城市”。几年前我在广东一个核电站参观,和一位工程师交谈,聊起各自的老家,他说自己是三明人,让我有些吃惊和意外,其实他的父母都来自上海,而他是三明出生的,自然就是三明人。这就是一种身份认同,是为自己出生地自豪的身份认同。

  在三钢,我最早进入的轧钢车间主任和老工人都是上海人,我和他们说上海话。我和妻子相识于三钢,岳父是来自上海的老工人,从他身上我认识到上海钢铁工业支援三明的细节以及老工人爱厂如家的感情。我的女儿出生在三明,虽然不到两岁就离开了,但出于更多了解出生地的愿望,前几年和法国丈夫一起来到三明,我向他们简要介绍了三明与众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当年在休息的日子,出了工厂,进入三明的市区,其实当时列东、列西和城关街区,不过是县城的规模。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街上到处能听到上海话,后来了解到1958年之后,在大跃进的高潮中,多家上海的工厂迁入三明。《沪明往事》对此作了详细深入的叙述。

  1979年离开三明前夕,有一次在列东街头,意外看到卖“油墩子”(一种上海点心)的摊位,当时刚刚开始改革,全厂由上海迁来的三明纺织厂,正处在改革调整之际,一些工人为了增加收入,在街头售卖上海点心。我品尝着熟悉的风味,也感觉到这个城市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后来我才逐渐了解到,作为中国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的上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多达百万的上海人奔赴全国各地,支援内地建设,这段历史充分反映了上海是中国的上海。各地支援了上海,上海也支援了各地,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是上海对中国现代化的独特贡献。

  《沪明往事》不仅为上海三明之间的互动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其意义不同凡响。

  来源:三明日报(作者系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何亮亮)

 
 好 人 榜          更多>>
 
图片1.jpg
 
龙荣根.jpg
图片1.jpg
 
王贵珠正像.jpg
   创 城 简 报     更多>>
创城简报2012年第25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4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3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2期
 创建工作交流        更多>>
创建工作交流2016年第1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4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3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2期
主办单位:中共三明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九游会网址j9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