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我会善待自己的生命,不管生活变得多么困难,都不会放弃生的希望……”4月6日,宁化县城南小学“生命教育”主题讲座现场,危楚琳老师带领同学们宣誓,引导同学们感悟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勉励大家珍爱生命,让生命绽放光彩。
城南小学地处宁化华侨经济开发区,现有师生1500多名,学生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近年来,城南小学创设三级建档、三级联动、五种帮扶的“335”心理教育机制,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三级建档,形成心育体系
走进花园式的城南小学,只见墙壁上悬挂着励志标语,廊道、教室、宿舍张贴着心理健康小知识。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心灵驿站、宣泄室。“孩子们在游戏中表现自我,老师从游戏中了解孩子,因材施教。”危楚琳是学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玩游戏是她与学生互动的惯用方式。
为进一步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求在班级、心理健康教研组、德育处分别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每年开学后,针对学生状态,班主任要开展心理状态筛查活动。“对有基础性心理问题的学生重点筛查、测试,科学制定心理辅导对策。”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张晓梅表示,对于筛查出的重点人员,心理健康教研组建立“一人一档”,实施“一对一”帮扶,持续关注跟进。
“按身体关注生、心理关注生、家庭特殊生、留守儿童等进行分类,德育处为关注生分类建档,有利于因材施教。”德育处主任张丽金告诉记者。

三级联动,化解孩子烦恼
学校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心理教师、德育处三级预警防控体系逐步成型。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师资培训内容,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全校30名班主任均为心理健康兼职教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危楚琳说。
五年级女生李某,性格内向、敏感。经多次谈心后,班主任曾老师得知李某的父母最近闹离婚,李某每次回家都会听到他们的吵架声。通过多次家访,李某父母关系逐步缓和,家中氛围也日渐温馨,李某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
各班每周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教师配合学校实施学生心理普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家校联手进行干预和教育。
针对学生在学习压力、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个体或者团体的心理辅导。对需要关注的学生采取“一人一策”,安排专职心理教师进行跟踪随访,及时反馈,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提供咨询服务和个体辅导。
六年级男生张某常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脾气暴躁,爱动手打人。班主任屡教无效后,危楚琳老师从聊游戏入手,慢慢走进张某心灵深处。原来,自幼缺失父爱母爱的张某,起初想通过打架、惹事引起母亲更多的关注,后来竟沉迷于校园“大哥”绰号的虚荣中。危楚琳告诉他,正确的焦点应是学习,想妈妈时可直接告诉她。经过多次谈心帮教,危楚琳与他建立了行为契约,在母亲、老师的见证与监督下,张某逐渐变得遵规守纪、积极向上。
多彩活动,培养阳光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近年来,城南小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阳光心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思维,培养阳光心态。
爱心义卖活动现场小学生化身售货员,认真推销各自班级的商品。“我今天卖了12本书,我要用这些钱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五年级学生张小强说。
心理健康趣味运动会上,贴背夹球、同心击鼓等比赛环节趣味十足,学生乐在其中,不仅活跃了气氛,释放了压力,还培养了学生齐心协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命教育”主题班会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心理受挫能力,学会敬畏生命、爱护自己。
“青春,美丽绽放”主题讲座,为女生带来青春期专题教育,提升大家对青春期的认识。
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学校在城南社区成立家长学校,通过开展“教学开放日”“家校联谊会”“给家长的一封信”“小手牵大手”“做阳光少年”等主题活动,多渠道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合力,提高教育实效。
来源:三明日报(宁化记者站:赖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