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刚过,在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一位名叫刘元嵩的革命烈士坟前,几束鲜花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杂草和枯叶也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就在4月4日,林首水如往年一样,拿着镰刀、拎着祭祀物品,带着下一辈来到这里,“探望”长眠于此的江苏籍革命烈士刘元嵩。

2021年4月, 林首水与刘元嵩墓碑合影(郑宗栖 摄)
“我上小学时跟爷爷一起去扫墓,爷爷希望我们把为烈士扫墓的习惯传承下去。”林首水孙子林选韵说。
林首水,1949年11月出生,他的父亲林通道是大田县第一个党支部的接头人,也是烈士刘元嵩的战友。从记事起,林首水就常听父亲讲刘元嵩烈士的故事。父亲说,刘元嵩牺牲时,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战友似亲人,他要像守护家人一样守护这个为国捐躯的英雄。
刘元嵩烈士是江苏常州武进人,生于1924年,曾参加过淮海、渡江战役和“苏中七战七捷”。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刘元嵩任副连长,负责漳平厚德村剿匪工作,他冲锋在前,但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6岁。
林通道听说战友牺牲,悲痛万分。但由于当时通信不便,无法联系到他的家人,林通道只能和战友们把他拉回与厚德村相邻的大田县武陵乡,葬在百束村。
如同现在林首水带着孙子孙女一样,小时候父亲也总带着林首水给刘元嵩烈士扫墓。1984年起,林首水便与刘元嵩生前战友一起为烈士守墓。2004年,林首水与刘元嵩生前战友林自寿、俞志南、林英才等人,凑了7000多元为烈士重新修了墓,并按照大田的风俗习惯,选了吉日,重新立了墓碑,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希望刘元嵩不会孤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烈士老战友先后离世,去世前叮嘱林首水为刘元嵩守好墓。林首水一直将烈士的心愿和老同志的叮嘱牢记在心,每年清明、冬至时节,他都带着儿子、孙子、孙女,给烈士扫墓,至今已坚持了39年。按照当地风俗,祭扫是在冬至,但烈士家乡风俗是在清明扫墓,所以林首水和家人每年会给刘元嵩烈士扫两次墓,风雨无阻。

2023年4月,林首水为刘元嵩烈士献上鲜花(严梦兰 摄)
诚实守信,一诺千金。“战士没有家,我们要为战士扫墓”,前辈的一句交代,他付出了无怨无悔几十年的坚持。2021年,林首水因此获评大田县道德模范。
林首水父亲在世时常说,英雄牺牲的时候,身边没有亲人。世上哪有人不恋家?找到亲人,才能让烈士魂归故土,落叶归根,在天之灵也能得到告慰。因此,有生之年找到烈士亲人,成了林首水心头放不下的牵挂。
2021年,林首水帮助刘元嵩寻找亲人的启事登上了各大媒体的新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栏目播发了《清明刚过,为烈士守护36年的闽中7旬老人开启为烈士寻亲的新旅程》消息,在烈士家乡引起了强烈反响。
常州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在烈士英名录里查到了刘元嵩的名字,虽然没有相关资料,但发现每年都有人在网上给刘元嵩祭扫,祭扫的人很可能就是刘元嵩的后人或者亲属。
在多位志愿者的帮助下,媒体记者又找到一本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武进人物》一书,书中收录了原武进县2160多名烈士的名录。其中,刘元嵩的革命经历和战斗故事,与林首水所述基本一致,可以确定是同一个人。通过多方打听了解到,刘元嵩烈士1917年出生在武进县孝都大河小刘家村,也就是如今的魏村街道范围内。
10多年前,小刘家村就开始陆续拆迁,但幸运的是,村里原住民的健康档案都还有存档。工作人员分析刘元喜与刘元嵩名字相近,很可能是烈士的家人。经过多方核实,最终确定80岁的刘元喜正是刘元嵩的堂弟。得知林首水为刘元嵩烈士守墓三十余年,刘元喜感动又感激。
虽为烈士寻得亲人,但由于烈士直系亲属已都不在世,堂弟刘元喜年事已高,林首水还在继续承担着守护烈士墓的使命。
“为刘元嵩烈士扫墓,这是使命,也是传承。我每次都带着儿子、孙子去扫墓,也希望他们能坚持下去,牢记先烈们的无私付出,感恩如今的幸福生活。”林首水坚定地说道。
来源:三明日报(记者 陈渴 大田记者站 叶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