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到60岁退休,我还有8000多天可以回报社会,在这之前我不想留有遗憾,尽可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3月14日,郑成炽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参与过的各种救援行动,坚定地说。
郑成炽出生于1986年12月,是大田县奇韬镇东佳村人,酷爱户外运动,是东莞市蓝天救援队初创队员之一。自从加入救援队以来,参与了“12·20”深圳光明新区山体滑坡救援、“6·10”广东河源连平抗洪抢险、“2·6”土耳其抗震救灾等重大救援任务。2月17日,他结束了土耳其地震抗震救灾行动,回到家乡大田。
一路向前追梦不止
在28岁前,郑成炽像多数普通人一样,按部就班地念书、升学、工作……2009年,因为父母希望他拥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并且离家近些,已经在深圳工作多年的郑成炽回到大田,在连福公交公司当文员。当时,县消防队正在招募消防员,郑成炽报名参加,顺利通过考核。
“我领了衣服,等着入职,父母担心这份工作不安全,最终没有去。”郑成炽回忆说。2011年县里招聘第一批流动人口协管员,郑成炽分配到了城关派出所,之后调至乡镇派出所工作,生活稳定。
但是,郑成炽“不安分”的心却从未停止。工作之余,他跟着哥哥参加户外运动,并通过论坛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经常利用周末等休息时间组织露营、爬山等活动。短短几年里,郑成炽的足迹遍布了大田境内山川。
2014年,电影《后会无期》上映,点燃了郑成炽一路向前的梦。他作出一个大胆决定,辞去了工作,独自徒步搭车前往西藏旅行。郑成炽从福建出发,途经贵州等地,最后到达尼泊尔。
“徒步旅行有风险,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徒步时,危险离我非常近。”郑成炽回忆,那时墨脱徒步的路况不好,全程没有信号,即将出山翻越多雄拉雪山垭口时,一位驴友遇难。生命极其脆弱,郑成炽第一次意识到,拥有专业救生知识的重要性。
结束旅行后,郑成炽再次选择离家前往广东打拼,入职东莞市润汇实业有限公司担任物流部主管。其间,他报名参加了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取得了东莞市红十字会救护员证,同时结识3多位有共同志愿的朋友。
“我们在一次聊天时,发现广州和深圳都有蓝天救援队,东莞在这方面是空白。”郑成炽说,他和朋友们开始组建东莞市蓝天救援队,邀请中国蓝天救援队总指挥远山到当地考察。2014年4月20日,由退伍军人、户外运动爱好者及社会爱心公益人士等10多人组成的东莞市蓝天救援队正式成立。
参与救援超百场
救援队成立之初,条件艰苦,没有装备和专门的训练场地,郑成炽和队友们到附近的城市公园广场列队、训练,引来大批市民围观。后来,救援队和当地东城消防大队取得联系,借用温塘消防站的场地开展训练。
“我们以水域救援、潜水救援、水下目标探测、山野户外救援、大型公益活动应急医疗保障和防灾减灾公益宣导等工作为主,至今已参与超过百场的救援任务。”郑成炽自豪地说。
2015年12月20日,这是郑成炽第一次参与重大救援任务。当时,深圳光明区发生重大山体滑坡,东莞蓝天救援队抵达现场,配合武警水电部队对倾斜的房屋进行搜索。战士们负责操作挖掘机,郑成炽和队友当他们的观察员。救援队4人为一组,24小时不间断轮换作业。其中,1人作为信息记录员,将记录下的影像信息和文字信息回传给指挥部;另一人作为安全员,实时观察周围环境,确认机械是否挖出了危险物品,再由救援队把物品转运并交给专门人员处理,确保现场人员安全。
“那是我第一次到现场去,内心的冲击很大,进入灾区时感觉自己的呼吸都有困难,想象和亲历区别真的很大。”郑成炽说,由于是首次参与任务,救援队没有经验,没有任何后勤保障就前往现场。幸好,深圳慈善总会迅速组织好后勤保障队,送来饮用水和食物,解决了他们遇到的问题。
任务结束后,救援队吸取经验教训,完善各项保障制度和操作流程,积极参与到更多的救援任务中去。2016年,救援队挂牌。2018年,救援队被纳入东莞市政府应急体系。2020年,获东莞市委、市政府授旗,被纳入东莞军分区民兵编兵单位。从此,救援队吸引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如今,东莞市蓝天救援队正式队员数已发展至191人,是当地政府救援力量的有力补充。
“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温暖的人,既温暖别人,又温暖自己。”郑成炽在参与各种救援任务的同时,利用空闲时间主动学习各种救援技术,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先后通过了无线电台操作、国家森林消防员、国家应急救援员、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业资格考试。2020年6月,他成为东莞市军分区民兵应急营救援员、广东省军区信息员。

郑成炽(中蓝色衣服)参与救援装备使用培训
逆向前行国际救援
2月6日,土耳其连续发生两次强烈地震,多地建筑被夷为平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大田老家休息的郑成炽看见新闻后,立即报备,向队里申请前往救援。等待通知的当晚,他彻夜难眠。
由于信息研判失误,郑成炽未能第一时间前往广州集结点。他只好放弃第一梯队名额,继续申请第二梯队。2月8日中午12时,郑成炽收到通知,立刻赶往800公里外的广州,全身心投入到温习地震救援技术知识、熟悉地震救援装备等训练中。
“我去土耳其救援是瞒着家人的,在上飞机前才打电话告诉父母,毕竟灾区情况不明确,不确定性的因素多。”郑成炽说,每次参与重大救援任务时,队友们都会写好遗书,大家默默流泪。
2月11日,郑成炽作为救援的第二梯队,远赴土耳其抗震救灾,从广州直飞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飞行了12小时,郑成炽到达伊斯坦布尔。
“原计划赶往马拉蒂亚蓝天救援队协调中心集结,被当地的灾害与应急管理署截留飞往卡赫拉曼马拉什。”郑成炽介绍,他和队友们立即投入工作,参与了卡赫拉曼马拉什的受灾点救援。第二天下午,经过协调,郑成炽和队友继续赶往马拉蒂亚。其间,他们已经连续作业10多个小时。
到达总部时,已经是凌晨,救援队稍作休整,马上加入救援行动。郑成炽作为雷达探测员,被分配到探测组,负责在废墟中探测是否存在活体,及时通知行动组开展救助工作。一次余震后,郑成炽接到信息,说有人被困在废墟中,他所在的6人小队立即开展搜寻。在废墟上,他们发现遗留的相册和眼镜,观察环境推测,可能有人被困在楼梯的位置,随后开展探测。
“现场的楼都是倾斜的,有的6层楼房只剩下一层留在地面,我们只好用锤子把楼顶砸穿,再用钳子把钢筋剪断,然后一层层往下探。”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郑成炽有些后怕。
搜救取得成功。郑成炽从9时开始工作,持续到22时,他接到当地信息员的报告,被困人员已全部撤离了,一颗揪着的心终于放下。搜救结束时,路过的当地人用手势和掌声向他和其他救援人员表达感谢。
“此次土耳其救援,中国蓝天救援队共出动人数312人,救出3人,发现遇难人员43人。”5天5夜的救援工作,给郑成炽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当问到,他今后是否还会参与类似的救援活动?郑成炽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会去,这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我义无反顾。”
来源:三明日报(大田记者站 叶紫妍 连小慧 实习生 林凤昊)